育儿指南

小明写作业写到一半,妈妈突然就走过来...

"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生怕孩子听不见,记不住,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唠叨,那对自己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唠叨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地重复陈词滥调,翻来覆去地说,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孩子的耳朵都快被磨”出老茧了,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根本没有心思做事情。而且这一天到晚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的数落和冷嘲热讽,就算说的是好话也多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感觉自己完全不受尊重。

同时,家长过多的唠叨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家长针锋相对以致恼羞成怒。

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家长.如果家长苛求完美,就会奕成碎嘴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导致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心理学研究也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人心里去。

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家长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哪怕是孩子犯了错,家长的批评也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否则不仅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而且,当孩子专心致志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如果还在孩子旁边唠叨不停,这样不仅会打断孩子的思路,使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还会让孩子心生烦躁。

小明写作业写到一半,妈妈突然就走过来,指着作业本上的习题说:心都用到哪儿去了,看这个,抄题都会抄错,还有这个,3+2=6?整天上学都怎么上的,上课时脑子都干吗去了....”小明听到妈妈的训斥,赶紧放下正在做的题目,回过头米做刚才的题时,一时竟然无从下手。呆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将之前写错的习题改正过来,可是改完丁舟回到刚才停下的地六小明发现自己完全找不到思路继续下去了。他烦躁地扔下了笔。

案例中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让妈妈甚至都想亲自替孩子上学,替孩子写作业了。可是不知道这个妈妈想过没有,孩子在这样的训斥中能否进步呢?不见得吧!孩子做作业时,思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注意力也是集中而连续的,如果这个连续的过程突然被迫中断,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这里的中断不是指孩子一会儿摸摸东西,一会又发呆,而是指外界的干扰-一父母让孩子强制中断.因为虽然有的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会走神,但孩子走神的时候其实他的注意力已经从作业中脱离出来了,转而去想别的,才会走神。可是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随便打断,却是将孩子原本连贯的思路强制中断了,这对孩子注意力的影响比孩子自己走神要大得多。因此对于家长来说,不要随意打断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很认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保持沉默。哪怕是发现了错误,只要不会对孩子的安危造成影响,就不要开口,可以等孩子结束了之后再对他所作所为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提醒和询问等。

此外,在孩子初次接触新玩具、新物品时,家长应避免喋喋不休地讲解玩法或用语言多次提醒注意安全等,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发现各种玩法。孩子在看动画片,家长没有提醒就走上前关掉电视叫孩子吃饭;孩子在玩汽车,家长一会儿上去问渴不渴,一会儿问要不要尿尿,一会儿问要不要吃点水果等也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打断。这种经常性地打断孩子的思维,会造成孩子注意力的不集中。要让孩子感觉他才是时间的主人,他可以尽情地去探索、去发现。 这样孩子的思维才能有发展,注意力才会越来越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