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一个总人口数只有8多千万,总面积相当于一个云南省的国家,却总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剩下的60多亿人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许看了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我们能够在其中获得启示。
1.孩子入学前禁止对其进行超前教育辅导
德国的《基本法》(即宪法),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孩子在小学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快乐成长。小孩的天生就是喜欢玩耍,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充分释放他们的天性,这样不仅符合孩子成长规律,而且能够更好的刺激和开发大脑。
2.注重孩子的文明修养
在德国,家长带孩子参加最多的不是各种辅导班、学前班,而是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他们认为孩子遵守规范,不仅能促进高雅的趣味,陶冶高尚的情操,为以后的人生打下成功的基础,还能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多数德国人会主动帮助弱者、残疾人或老人。老人摔倒这种事也会在德国发生,但一定会有人上来帮忙,而且不只一个。当遇到残疾人时,也会有人主动上前帮忙。当遇到特殊车辆时(拉着警报的警车、救火车、救护车等),民用车会主动靠边让特殊车辆通行。
3.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上学只有一个态度除非死,否则去上学”
1763年普鲁士(即德国)颁布法律,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德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孩子上学,德国人看法非常一致:如果孩子不上学接受教育,那么社会未来就多了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任何一个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4.家庭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德国人认为给孩子传授技能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这可能也是为德国制作业为什么如此发达的原因),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经济政策研究专家杨佩昌经过考察和总结,发现德国的幼儿教育只教授以下三各方面的内容:
基本的社会常识和礼仪规范,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情商,特别是领导力。对比中国教育,各位读者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