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过去在农村还活泼,进城一年多,老师说他独来独往不合群。怎么办?

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从小自由活动惯了,并且玩伴儿很多,田园生活会让孩子天性得到释放,并且在农村学校上学,学业成绩的竞争压力不大,孩子会学习很轻松。但是到了城里后,孩子面对全新的环境,缺少了玩伴儿,由于学习压力大了,加之孩子对城市融入感需要时间,接受新环境还相对有难度,才导致孩子感觉到很孤独。怎样改善孩子的现状呢?下面我给家长几点建议。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一般也就10岁左右,年龄不大,刚从农村学校转到城里上学,出现不合群现象,个人觉得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以前也是农村长大的,小学是在村里的小学上,到中学后,到城里上的初中,刚开始的时候,也跟上面的这种情况差不多。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下,当年自己的故事,仅供参考。

我说的第一点,可能令人不舒服。现今仍在农村的孩子,大概率上,家长的层次不会很高。也就是说,不是那种特别有闯劲、有能力的人。否则,早就离开农村去了城市。不是我要说伤人的话,而是城镇化本就是阶层分化的外在表现。所以农村的孩子,普遍胆小内向。所谓的还算活泼”,不过是家长的主观判断罢了。此其一。

其二,进入新环境,有个适应过程。人的适应能力差别很大,很多人,比如我,换张床睡觉都睡不踏实。一般来说,敏感、内向的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适应新环境,需要主动融入,因为别人对你不了解,基于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戒备心理,自然难交到朋友。

其三,学习成绩跟不上,丧失自信。整体上,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学校的优生,到了城市学校,很可能泯然众人,难免产生心理落差而丧失自信,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变得不合群。

至于一些人认为的受到歧视和排挤,应该是不存在的。现在的社会,已不是农村与城市二元对立,城区学校的学生来源也比较多样,学生不会以异样眼光看待农村孩子。

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从集体中获取安全感、存在感和成就感。长时间独来独往,主动将自己边缘化,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一年多还没很好融入集体,时间好像是长了一点。不过也不见就是多大个事,因为孩子过去是活泼开朗的。所以,既不必过分担心,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说实话,内心里一直有种自卑感,大学四年毕业了,依然没有摆脱这种阴影,现在步入工作,学会了调整,再加上阅读量的增加,渐渐摆脱了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是,很多东西还是无法改变。

比如说,早上刷牙,就情不自禁地蹲了下来,吃饭的时候,如果一个人,还是习惯蹲着吃……当然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想说明的是什么呢?

我作为一个成人,这么多年了,都没有完全从过往中剥离出来,更何况是个孩子了?就算孩子适应能力强,学习新兴事物强,但是,这也只适合于部分孩子。

可能我们孩子不属于这个行列。尽管进城一年多了,但是很多方面都无法跟其它孩子共鸣,这种时候,孩子如果变得敏感起来,那么情况就会变得严重起来。

因为不合群,所以不想跟其它孩子接触。这种情况也加剧了其他孩子被咱家孩子的孤立。作为老师,发现了这种情况,还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点破,因为很多时候,老师点破后,本想着让其他同学跟咱家孩子玩,可能起到的效果更加不理想,甚至让孩子变得更孤独。

所以,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孩子沟通!

当然了,您也许会说,沟通了很多,没有什么作用。这个时候,不妨周六日带孩子出去走走,去外面多看看。让孩子走出去,通过开阔视野,尽快融入这个城市,尽快融入这个班级。

如果这一步做了,效果还不明显,还可以这样做,班里哪个孩子跟咱们家住得近,周六日约上人家外出玩一玩。这么做,就是先让孩子在班里有朋友,这样的话,孩子的内心会渐渐开阔起来。

通过这个朋友,再交上两三个朋友,进尔更多朋友。有了朋友,孩子就不会孤立了!

切记,孩子这种情况,不能再批评啊,也不要跟孩子说我每天上班这么辛苦,把你从村里带到城市,你怎么就不合群呢?这样的话,千万别说!

要学会换位思考!

要多体会孩子!

当然,相信各位老铁还有更多的办法,不妨一起来聊聊!

###

对孩子来说,从农村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在农村自由自在,田野里,山坡上到处都是玩乐的场所,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也非常单纯,沙子泥巴都是共同的玩具,生活水平也差别不大,相互攀比的现象较少。而迁到城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本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原来的朋友不能一起玩了,孩子感到无所适从,逐渐沉默寡言,不合群,家长对此担心是很正常的,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出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并帮助他融入城市环境和人群,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孩子转学,融入新环境确实困难。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一起相处了几年时间,感情已经建立。一个新生突然插入这个班级,如果没有特别的性格优势,必定要经过煎熬才能被新班级所接受。

这是客观问题,很自然的现象,所以我不太建议家长中途给孩子调换班级或转学。

既然已经转学,家长没有及时进行疏导,反而是老师提醒家长才意识到,作为家长是有点失职的,另外建议你对老师的用心关注表示感谢。

不过好的是题主现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正在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孩子的状态肯定会发生改变。

我的建议是:

1、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孩子肯定会有所不适应。再说城市孩子视野宽一些,知识面也会广一些,生活习惯也有不同。这些差距,有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2、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城市生活。周末多陪着孩子出去走一走,拓展孩子视野,了解城市生活,感受城市生活的不同。

3、鼓励孩子,引导孩子主动表达交往愿望。新人融入别人的圈子”确实困难,但是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向别人示好,相信同学没有回应的可能也比较小。

4、家长主动邀约同龄的孩子到自己家中做客,给孩子创造练习交往的机会。

希望可以帮到你。

###

刚到城里有些陌生感,加之性格内向一些,一段时间里独来独往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年多还这样就的确有些长了。一般来说,孩子们之间能够很快相互熟悉起来。既然在农村活泼,说明性格还不算太内向。给您几点建议供参考吧。

一、私下多和老师沟通,尽可能地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老师现在也不知道原因。但是老师要想了解某事,办法肯定会有。家长也没事多陪孩子聊聊,多在轻松的氛围里问孩子在校的情况。

二、鼓励孩子多和人交往。给孩子出主意,提建议,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其他孩子多接触。可以请老师帮忙,让老师安排”一个孩子带着他,和这个孩子先成为好朋友,再和其他孩子交往就容易多了。

三、家长去接孩子时,多多观察,看到他和谁一起出来时就热情迎上去,让别的孩子觉得这个家长不错,自然也会把这种亲切感转移到孩子身上,为孩子创造好的交际环境。

###

主要是因为这个小孩子从农村到城市以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比较大,以前在农村时比较活泼,是因为她周围有相对固定的朋友圈。

10岁左右的小朋友,突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先要适应这个环境,而环境中也要有帮助他适应的同学和朋友。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家长要做好适当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更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比如近,比如多带孩子到城市里各个环境,商场、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之类的地方。让他在轻松欢快的范围中,尽快的适应这样的环境。还需要家长跟其他同学的家长多联系多接触,给孩子和其他同学创造一起玩耍的空间。

孩子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适应下来,从而也就可以摆脱之前孤僻自闭的状态。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多方介入,尽量引导孩子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不能说孩子已经有自主的能力了,父母就可以置身事外。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是父母必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