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任何教育的意义,

不在于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而是教会我们

怎样发现真理。

而这一切,

非理性所不及。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众所周知,教育孩子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可是如果有人问你,你会教育孩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无论你怎样回答,都逃脱不了下面这三种结果: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认为自己很会教育孩子;

知道自己不知道——主观或客观上以为自己知道,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自己还要继续了解;

不知道自己知道——因为知道自己知道一些,但仍旧对自己的认识保持怀疑,即认为自已并非准确知道,所以还是不知道,因此还须要不断反思和深化自己的再认知。

对此,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属于哪一个认知层面呢?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响彻千年、振聋发聩的名言——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然而,现实却提醒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

我唯一不知道的,竟然是自己还有不知道的。

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孩子、养育孩子时,这一表现更为突出——

因为我们自以为知道的很多”,而且根本没来得及想过自己的这些知道”是不是经得起考验的真知灼见,就开始对孩子作出随性武断的判断,继而采取行动,所以孩子的问题才会层出不穷。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尽管上面这些话有些烧脑,但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的认知都好似坐进观天,只是有的井口大些,有的井口小些。

井口越小,就越觉得天就那么大;

井口越大,就越觉得自己对那片天的了解太有限了。

对孩子的认知更是如此——了解孩子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所知太少。

这是一种认知方式的调整,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感性认知的体验和判断,是否更接近孩子的成长规律。

换句话说,只有把自己对孩子的认知引入理性的渠道,走向理智,我们才能更加了解和把握孩子;如果仅仅凭借和依据对孩子感性认识来教育他们,那将注定无法成为孩子成长的参谋。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多是凭借感性的认识,少有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认为一个婴儿吃饱喝足即是养育;

大庭广众之下随意指责孩子;

嫌弃孩子做不好这、做不好那;

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

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

无情地揭露孩子的短处;

随意威胁惩罚孩子;

……。

在感性”的召唤下,我们在孩子面前喜欢凭借个人好恶和感情行事,而不去管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但凡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往往自圆其说:我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好!

这句话,足以让所有孩子缄默其口,也足以让自己画地为牢。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事实证明,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失败的父母都是被自己的无所不知”给打倒的。

因为我们自认为知道很多”,结果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情绪、责怨、冲动都投向孩子,把原因都归结在孩子身上,结果,越是情绪、责怨、冲动,就越是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和孩子僵持不下,最终无力挣扎,只得认命。

直到这时,有的父母依然没有意识到——原来,拉开教育差距的竟然是我们理性的能力。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理性,是一切正确教育的源泉。我们理性的能力越强,孩子就越会感到幸福。

对于理性,按照官方的解释,是我们为了一个预期的结果,基于现实迅速全面作出分析、判断、选择,继而执行一个最佳方案的能力,是一种怡情达理的状态,而理性恰恰来自于怀疑和否定。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理性的过程就是走近孩子的过程,开启教育的过程。

以现实为例,孩子的第一课堂就是家庭,父母理性的自我建构就是孩子最佳的成长环境。

相比较那些凭借感觉和直觉支撑起的家庭,在理性思想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我成就的动机更强,适应未来的能力更强。

面对教育,你唯一知道的,很可能就是你一无所知

由此可见,不知道自己知道”是理性的果实,是父母在面对孩子教育迷局时的自我觉醒。

因为不知道自己知道”,我们才有机会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而不是被千变万化的表象所迷惑。

讲到这里,我们会豁然开朗——

面对孩子教育的觉醒,其实就是我们理性的觉醒。

至于如何理性,还是应了苏格拉底的那句话——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