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喜欢打人,家长怎么办?

经常会在后台收到一些家长朋友的私信,大都是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今天就有这样一条信息:

老师,我们家孩子3岁左右,平时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会主动打别人,比如推开、用脚踢、拿小木棍戳别人等等,我该怎么教育他呢?

我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被打了,要打回去”的观点,但是作为打人孩子的家长,其实他们也很头疼,毕竟孩子打人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所以今天我们就给这位私信的家长以及这一类家长解析一下孩子打人这件事,顺便给一些建议,以帮助孩子获得一个好的成长和发展。

2岁之前孩子的攻击性(打人)大都来自生理层面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2岁之前孩子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这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感受,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加上他们的语言能力欠缺,所以遇到事情,会优先使用生物本能的攻击性去解决,而不能够通过合理的表达诉求,与对方去沟通的高一级别的方式解决。

比如,我们邻居家一岁左右的小宝宝,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推打阻碍他的人,和其他小宝宝在一起的时候还会保护自己的地盘”,防止别人入侵”。

3岁之后的攻击性(打人)大都来自情绪层面

等到稍微大一些,比如三四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有理解别人感受的能力,来自不可抑制的生理层面的攻击行为会相应的减少,但是与此同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丰富起来,在情绪的促使下,也会经常发出一些攻击性行为。

比如,在这样几种情况下,孩子会经常攻击别人:

1、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有一次我去朋友家里做客,朋友的小孩,在客厅里看动画片,他妈妈见有客人来,就让他先别看了,就把电视机关了,这时候朋友的小孩就冲他妈妈发火,边哭边闹,还时不时的用手脚踢打他妈妈。

2、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

三四岁的小孩子都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与人合作、竞争的方法和技巧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

3、孩子习惯性打人。

除了临时事件刺激、冲突导致的打人外,孩子习惯性打人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比如在幼儿园、或小学经常会有那么几个孩子特别喜欢调皮捣蛋,招惹别人,把别人这里打一下,那里掐一下。

在明了了上述几种原理和现象之后,家长就可以这样做了:

1、打人是不对的,要立即制止。

无论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动手打人都是不对的,所以如果孩子打人,大人或者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然后将孩子迅速带离现场。

记住不要在现场教训孩子,惩罚他或者给他讲道理,因为这时候他的情绪高涨,不利于理清事实,不容易接受传递的信息,如果强行管教,容易激化矛盾,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2、跟孩子一起回顾事件,认同孩子的感受。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情绪脑的发展是快于理智脑的,这导致他们对于理性的分析与认知是很难自我发生的。

那么作为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事件,就相当于给他们的理智脑加外挂”,能很快帮他们理清事实。

这里还需要提醒一点就是,家长虽然帮孩子理清事实了,让孩子分辨了事非,但是切记一脚踩到底”,完全否认孩子的情绪,认为这是你的错,你怎么能有情绪。相反家长要认同理解孩子在事件中的情绪。

比如,这样的对话:我知道小明不让你和他一起玩他的机器猫,你很生气,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们不可以那样做”。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与被看见,孩子更是如此。只有在被理解的环境氛围中,孩子才会回到认清事实,乃至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

3、邀请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在理解和接纳了孩子情绪的基础上,家长就需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①给孩子提供多元的方案,和他的打人”行为做对比:比如,可以这样说,打人是不对的,我知道你想玩小明的机器猫,那你可以跟他商量,或者拿你的玩具和他交换,再或者你可以答应他下次请他到咱们家里玩你的卡丁车。

类似与这样的解决方法的探讨,不仅有利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可拓展他的思维,有利于他的头脑发展。

①道歉是必须孩的:等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给被打的同伴道歉,这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个教孩子社会规范,增加他责任意识的机会。

当然天底下没有什么万能的方法,育儿先育己才是根本,孩子喜欢打人,除了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使然,背后可能还隐约可见父母、家庭的影子。

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家人之间平常多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在孩子面前好好说话,不要发泄情绪,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变得谦谦君子。

以上就是关于孩子喜欢打人的一些论述,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结合专业研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你和你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月度优质账号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