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否有以下表现:
早上起床叫半天起不来
吃饭吃着吃着就走神
写作业一个小时的事,却因为走神、发呆... 磨磨蹭蹭几个小时才搞定那简直不能看的作业,没有一点积极性。
做什么事都需要家长一催再催,才不情愿的去学习、睡觉,一旦家长疏于监督,孩子就 "放飞自我"。
这可是件很令家长心累的事啊。而这种种的问题并不单单浪费的是家长、孩子的时间,还有家长面对孩子完不成任务的焦虑、继而出现的各种说教、指责,会使孩子产生自责和负罪感的情绪。
而这一切,都源于孩子没有建立时间观念,换句话说,就是不会时间管理。通常,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是学习时间最长的,但都具有高效管理时间的能力。
在如今的快节奏下,学会时间管理无疑是一项隐形竞争力,它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将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更高效地走好人生每一步。时间管理并非天生技能,而是要从小培养,父母做到以下7点,可以帮孩子学会如何科学做好时间管理。
多给孩子说时间点
在孩子认识数字后,父母应经常提及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话。比如,再有30天就要过春节了”再过两个月就是宝宝的生日了”你一穿好鞋子,我们就可以出门了”四点钟,我准时在学校门口等你”......这样的话语对构建孩子的时间概念非常有益。
不催促不唠叨
孩子做事慢吞吞时,家长都习惯性喊,不停的催促,结果父母越催,孩子就变得更慢。这样是不行的,停止你对孩子的催促。催促只会破坏孩子建立自己的时间感觉,父母与其唠叨,不如让孩子承担后果。可以温和地提示孩子,5分钟后我们出发”,然后5分钟后准时出发,由孩子自己承担不守时的后果。如果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速度很快时,就对孩子多鼓励和奖赏。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
时间表一定是和孩子一起制定的,并设立奖励方法。如果孩子不能遵守时间表,就要按照双方约定处理。这里不提倡惩罚,但可以取消孩子的一些特权。要让孩子知道,他对抗的是规则,不是父母,让孩子逐步树立起规则意识。当孩子能按照时间表践行一段时间,就要给他们一定的鼓励或庆祝。如有必要,规则也可再调整优化。
让孩子分辨关键要务”
教会孩子根据重要和紧急程度,把任务分级: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首先处理。
以小学生为例:
功课是主要任务,每天的作业、预习和复习就属于此类;不重要但很紧急的事情,也需安排时间处理,如制作一份小报;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买需要的书和文具等,可委托别人帮助完成;重要不紧急的事,如课外阅读、体育锻炼等,也要专门腾出时间做。
教会孩子使用番茄工作法”
具体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可多休息一会儿。强制休息的好处是不会疲劳,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让闹钟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教会孩子使用闹钟,并告诉他铃声响起”就是一件事情的开端或结尾,树立时间意识。
一位妈妈在儿子上小学后就教会他自己上闹钟,孩子每晚都会算一下如果按时起床能否睡足9.5小时,一旦哪天睡得稍晚一点,第二天晚上就会格外抓紧时间早早上床。
给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的示范
当然,要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爸爸妈妈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的示范也非常重要。比如不拖延。如果父母做事总是拖延,孩子也很容易从爸爸妈妈这儿传染到大名鼎鼎的拖延症;再比如做事有条不紊,不急急忙忙。如果爸爸妈妈是毛毛糙糙的性子,做事总是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三落四,孩子也会从日常生活中习得大人的这种做事风格。
比如有任务观念,乐于按时完成计划中的事。如果爸爸妈妈一想起要做的事来,就一脸烦恼唉,真麻烦,还有一大推事没做呢!”,孩子对自己任务的态度,很可能也是厌烦,如果爸爸妈妈经常非常肯定地说我今天要把某事做完”,孩子对任务的态度,也会积极、从容得多。
所以从现在开始,对孩子多些陪伴,耐心陪伴孩子学会自己应对生活中所有的挑战;少些催促,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更多些指导,教会孩子时间管理,孩子定不再磨蹭拖拉、慢吞吞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