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谁更影响孩子的教养? 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

教养”,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写道: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无可救药的,也是不会受到教育的,他们是没有教养的人,无论他受过什么样的教育。”

教养孩子这件事上

父母压力如山大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都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有多重要。不仅如此,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家庭中,虽然大部分女性都不识字,经济上也不独立,但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一直有闺闱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之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提到教养的重要性,看遍古今中外的主流观点不难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那么,现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真正原因在这里

教育孩子这件事,父母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有教养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优秀的父母,但是优秀的父母却不一定能教出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被质疑,我尝试去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看过《教养的迷思》这本书,我和作者一样对这些常规的理论展开质疑。《教养的迷思》,作者茱蒂·哈里斯 (Judith R.Harris),在这本书里哈里斯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通过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怀疑来证明,多少年来为人们所公认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这个主流观点并不成立。

她在本书里向我们证明,与我们的直觉和所信奉的主流理论相反,父母的教养不但不是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原因,甚至连主要原因都不是。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遗传自父母的基因,另一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同辈群体,也就是孩子所成长的那个由同龄人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基因的影响毋庸置疑,几乎是没有争议的。那么在后天的环境因素中,又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学校、社区等。那么,哪一种环境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

家庭环境vs家庭外环境

按照育儿专家的说法,家庭环境更重要。这是真的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实验来观察以下两个例子: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在很多移民家庭里,父母作为第一代移民,讲的英语是带口音的。但是,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很小的时候就到了美国,他们往往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移民家庭的例子中,有家庭因素,也有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这个例子中,家庭之外的社会因素显然是更重要的。

双胞胎一直是心理学家非常喜欢的研究题目。如果说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那么,在控制了基因的影响作用之后,我们应该看到,在同一个屋檐底下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性格相似之处,会大于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同一个屋檐下,还是在不同的领养家庭中长大,同卵双胞胎之间的性格差别不会有变化。换言之,决定他们性格差异的最显著原因是基因,而不是家庭环境。


教养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父母在家里教的,只能用于家里。到了学校里,孩子还必须自己学会另外一套行为模式。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毕竟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

在孩童时期父母有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环境和同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所以我们说古时候的孟母三迁”,今天的学区房”的火爆,也是有道理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缩小。


父母,请做土壤!

读到这里,家长们难免会油然而生一种无奈感。难道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就不干预了吗?那还要教育有何用?其实文章读到最后,你会发现,作者哈里斯并没有全盘否定教养的意义,也没有坚持基因决定论,作者甚至给了一章的篇幅(第14章《父母能做什么》)表明,父母除了给出基因的力量,还应该有行动,只是父母给的影响没有我们过去以为的那么大,或者说我们自己错会了影响的意义。这个很关键,这点倒是想起鲁迅的话,鲁迅先生提出了:做土壤。

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鲁迅《未有天才之前》(1924年)

如果孩子爱骂人,那是家庭环境缺乏爱的体现。父母的轻言软语就是最好的示范,宛如爱的光芒,孩子吸收了就自然拥有轻言软语。一旦父母没有给予孩子爱的滋润,严辞呵斥,那么孩子这棵小苗长得也具有攻击性。不过,这也是他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后,所能长成的最好样子了。

孩子是种子,父母是土壤、阳光、空气和水。让我们做最好的自己,给孩子最适宜的环境,愿他们一生与温良、知礼、教养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