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很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会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按我布置的预习作业去做,我会在第二天进行检查的。检查以抽查为主,毕竟一个班学生人数那么多,挨个检查也很难做到的。
预习需要培养的,有不少学生不会预习,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特别是中途接一个班级,更得了解学生,从了解的情况入手,有的放矢,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与步骤。家长主要起监督作用,因为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
说一下语文课的预习。通常我只要求学生预习即将要上的一篇课文,提前预习好几课根本没有必要。首先阅读课文,要求背诵的课文可以在预习时多读,读熟。读到流畅为止,哪怕不理解意思也没有关系。
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试着(只是试”!)给课文理层次,口头叙述这篇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向家长口述,有时间的家长,可以让家长参与。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难字,借助字典标注拼音,还可以在生字表旁边组上词等等。
老师可以布置适当的预习书面家庭作业。如生字难字组词,抄写课文中的成语,歇后语,优秀句子段落等。现在分配给语文的教时本来就少,老师可以利用预习,先解决一些学生通过预习,查字典词典,等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的问题。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节约老师的课堂教学时间。
一写就没完没了。还是看各位同行高手的建议吧。
在孩子刚上三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感觉到预习真的很重要。三年级伊始,考试三次,孩子语文成绩从90多,到80多,再到70多,成绩直线下降,老师让叫家长,通过和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就是出在预习上。因为三年级和一二年级相比,预习方面要求的更多更细,但是孩子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来,我也没有重视,所以,从这以后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配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很快情况就有了好转,现在孩子四年级了,学习一直还可以,最近一次期末考试数学和英语100,语文97•5。所以预习很重要,复习同样也很重要。
###问题很好!不过有些好笑~家长当年读书注意预习了吗?如果家长有这好习惯,他孩子早有了!所以其实是在说,家长同志啊!报应吧,二十年后你还得补上这一课!记得我从小读书时,开学之初一拿到新书,就每一本都从头到尾翻看过。平时上课,老师讲的我如果听懂了,又不好离开,还不好多做小动作,也就朝书后面翻,或者当场把教材本节的配套练习在书上就做了。所以我的书总是全班最脏的最破的,当然,考试分数总是最高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主动预习的源动力!~~有人会问,你咋喜欢预习的?我自幼丧母,被寄放到乡下随爷爷读小学,他解放前后都是小学校长。????回到原题,怎么指导孩子预习?多与孩子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聊,激发他的求知欲!四十年前我就是这么带自己孩子的,于是成了博士他爹。
###预习确实很重要,是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成熟而卓有成效的优质学习方法。但是,预习绝对不能等同于提前、超前、甚至是拔高教育,因为这是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对孩子有害无益的!
谢谢邀请。我是语文老师,重点谈语文。
明确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不是代替课堂学习。如果以预习为名,将课本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也就失去了预习的意义,课堂时间就成了一种浪费。许多家长在假期的时候,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学习新书的内容,我并不赞成。事实证明,孩子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主动学习,是白花银子没有效果的。所以,在预习的时候,让孩子梳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才是预习的本质要求。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使预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根据孩子的时间可以灵活安排:课前预习,就是把老师马上要讲的内容预习一遍,适宜在头天晚上。最好让孩子养成独立预测老师要讲内容的习惯。周预习,利用星期天,把下周的内容预习一遍,适宜周六日。学期预习,利用假期预习下学期要学的内容。家长协助孩子制定预习计划并落实到位,是比较理想的。我的其它文章中谈到过在假期是如何带领自己孩子预习的,可以查看。
预习的要点
1.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2.独立解决生字词
3.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4.试做课后练习(会不会没关系,看看即可)
如果以上几点做到了,恭喜你,孩子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不用多操心了。
预习要因人而异
家长重在培养孩子自学的兴趣和习惯,切勿要求太多。对于不爱学习的孩子,读一遍课文也是预习。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孩子,在课本上勾勾画画,甚至补充资料也是预习。我曾经在课堂看到有的孩子,提前把教材全解上的东西批准在课文旁边,这不是好的预习方法,很可能没有经过思考。
亲子语文”,欢迎关注交流。
###
预习并不是正式的学习,更何况面对的是全新的内容,把握好一个度是十分重要的。
1.
家长指导孩子预习,直点拨预习方法,不要过多的去参与孩子预习的内容。更不要给孩子去讲他所预习的知识点。
因为孩子预习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提升学习力。如果你给孩子去讲知识点,就成了你给孩子讲授了,就丧失了孩子锻炼自学能力的契机。
2.
预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每天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把它当做每天的最后一个家庭作业来做,时间相对固定更好一些。
至于预习所需要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不必过于追求时间的长度。
预习只是为新课做准备,如果遇到不理解的,遇到不懂的,也不要着急,把它勾画出来,在旁边做上记号,这就是明天上课注意听的重点。
3.
不同的学科预习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语文预习,就是自学生字生词,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读透。看一看课后题,看能不能自己解答。
而对于数学预习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动笔去计算,去解题。先不看书上的解题过程,自己思考解答,然后再跟书上的例题进行比较。还是把不理解的地方用红笔勾画出来。
预习是个好习惯,贵在坚持。
我是禾页老师,欢迎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谢谢邀请!预习确实很重要,预习能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下面我就以怎样预习小学语文为例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谢谢邀请!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有一个好的课前预习,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但由于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课前预习往往是孩子们最容易忽略、不重视的环节!作为一名深耕讲坛二十余年的教师感受颇深,同时作为普通家长更是深有体会。下面就我自己的感触说几点建议:
感谢邀请!借鉴一篇关于预习的文章:
一位家长如是说:
在孩子读二年级之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重点。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不会引导孩子进行详细的预习,因为这个时候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孩子在课下都学会了,那他很有可能就不会认真听课,这很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于是,在这个时候,我会有意让孩子进行最简单的预习,例如,孩子明天要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晚上,我会帮助孩子一起预习。我不鼓动他写生字、背成语,而是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我这样对他说:明天老师将给你讲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一只聪明的乌鸦,竟然毫不费力气就喝到了一只高高的瓶子里的水,你想知道它是怎样喝到的吗?”这时孩子一般都会用力地点头,看到孩子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我趁热打铁道:明天认真听课吧,在听课的过程中你会得到答案。”
当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之后,我就不再参与他的预习了,而是在一旁指导他数学这一科目可以进行细致一点的预习,如做两道例题,然后再做一做课后题等;对于语文、社会等比较擅长的科目,进行一下简单的预习就可以了。”
这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很科学。在孩子年龄比较小时,预习要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主。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所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有所侧重地预习。就像上面事例中那位家长所说的,孩子的哪一科目学得比较吃力,就鼓励孩子对这一科目进行重点预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的学习时间做到有效分配,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孩子偏科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