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同这句话。何为起跑线呢?要真正追究起来,可能在母亲怀孕的时候,就是孩子的起跑线了。
我觉得这句话无形中制造了一种教育焦虑,是很多早教机构或者兴趣班最常用的一句广告语。
这句话使得很多父母变得很焦虑,在孩子刚学龄前阶段就开始学英语,学各种各样的才艺,这无疑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填鸭式教育,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哈佛大学一位心理学教授在儿子出生后,准备把儿子培养成天才。儿子三四岁时,就已经会几国的语言,6岁的时候考入中学,10岁上了哈佛大学,16岁攻读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心理学家每一分钟都让孩子不断地吸收”知识。18岁时,孩子却成为了英国伦敦一家商店的售货员。成年后的他什么都不想干,拒绝任何知识性的活动”,他觉得做一名售货员特别高兴。
这就是个典型的揠苗助长、物极必反的例子。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即使满腹经伦,给孩子带来的也只有无尽的痛苦。
中国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认为6岁以前的儿童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而且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必须要让孩子按内在的规律发展。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跑道,那么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并且有很多分岔口。因为没有终点,所以论不出输赢。在整个人生约四分之一处,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驿站:大学。
不得不承认,上大学之前的这一段路,是要论输赢的。在我们的认知中,能上大学,上名校,就能通向更美好的未来。为了达到上名校这个目标,孩子,家长都得拼。
因为路太长,每一段都有惊险,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也是对的!但是,你、我、他,搞清楚起跑线在哪了吗?
起跑线应该是:健康的身体;父母的关注和鼓励;阳光自信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小学,初中,高中,学习任务一天比一天重,如果今天流鼻涕,明天头疼,后天发烧,那可不得了。好不容易上医院看好了,风一吹,得,又病倒了。病了,注意力无法集中,既耽误学习时间,又不能保证学习效果。唉,全家着急!
看看孩子的同学A,壮壮的,一个学期连小感冒都没有,成绩稳坐年级前十名。羡慕不?
特别是到了高中,成绩最好的那批同学,都是学习不停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身体高挑,脸色红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孩子赢得比赛的第一个要素!最重要的那一个!
2.父母的爱,能时时温暖孩子的心灵,他受挫折时可以向父母倾诉;疲惫时可以得到歇息;不安时可以得到安慰。孩子能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他就有信心去探索去攀登。心灵有阳光时时照耀,他就有了铠甲,遇上困难就有信心想到解决方法。
不信,你看看自己,爱人对你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去试试吧!”你是不是很舒服很开心,觉得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你再对你家的小学生说:今天能自觉去写作业,并且字写得很整齐,真棒!”你看他是不是眉飞色舞?
所以,经常关注孩子做了什么,需要鼓励的时候不要吝啬那几句话!
3.阳光自信,这样的孩子,不管他做什么都能成功,即使不上大学,也会有一番做为。
我们县有个后生,三十来岁,没上过大学,生长在菠萝之乡。因为他开朗自信口才好,所以自己当老板,收购菠萝、火龙果等水果运到外地销售。也年入几十万,比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年工资不足70000的公职人员,经济水平好得不止一点点。
4.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太重要了!否则,即使考上了大学,也过不好这一生。
时常有新闻报道:某高校学生坠楼身亡,疑因感情问题;大学生分手不愿放手,殴打前女友的现男友,被判拘役;985名校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一则通告,决定把18名学生的本科学历转成专科。 原因是考试成绩不合格。
在深感惋惜之外,无不让人深思!
这些青年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应该给他们关注和鼓励,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阳光自信的性格,增强体质。
希望可以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总是把这句话作为教育孩子的标准。那么,请问:起跑线指的是什么?这道起跑线又是根据什么标准来画的?相信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先说我的观点,我对这句话是认同的。
因为人的大脑在出生后是一直在发育的,在三岁的时候,大脑就长到了成熟期差不多80%的大小。
我们有句古话叫三岁定八十”。还有句话叫人是环境的产物”。可见三岁前孩子所处的环境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重大的影响的。
虽然我同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观点,但我同时也认为,现在社会上的所谓起跑线大部分不过是商家营销的手段而已。
以营销为目的的起跑线根本就不是孩子真实的起跑线。而很多父母也不过是花钱跟风。
那影响孩子至关重要的起跑线是什么呢?
我认为这个起跑线是一个家庭良好的氛围,爸爸的不缺席和妈妈稳定的情绪。另外就是父母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这个是我从书上看来的,是美国的一个研究表明,越富裕的家庭跟自己小孩的交流越多,直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富裕家庭和接受救济的家庭与小孩对话的词汇相差了三千万。就是这三千万词汇拉开了孩子之间的距离。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阶层之间的鸿沟很难跨越,其实是在孩子三岁前就决定了的。
所以我是赞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观点的,关键是家长们要找对这个起跑线,而不是只会花钱。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误导了无数的家长,让无数的孩子受到揠苗助长的痛苦。我本人认为这句话不对,因为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仅仅只能狭隘地理解为: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孩子来说,或许还有一比一拼的含义,对不是同一起跑线上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就是显而易见的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每个孩子的心智,情商,体能等等是各不相同。两个兴趣,特长,爱好和情智商完全不同的孩子,没有任何可比性。很对家长,不尊重孩子自身特点,一味苦逼孩子学这样学那样,孩子小的时候任由你摆布,大了,学的有压力,甚至厌学,抵触的时候,你还不知道问题就是输在起跑线上。
再者,我认为孩子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准自己爱好,他就是起步晚,输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会领跑起来。反之,他受家长之命,领命先跑,由于不是自己的特长,时间长了,还是会渐渐落下,并不能成为出色者。
当然,非常赞成在家长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这样,他在起跑的时候是愉快的,他也将最大化享受奔跑的成功与快乐!
暂且,就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一个比赛,每个孩子的起跑线肯定是一致的,比如时间和空间,否则就不能算作是比赛。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应该指的是不要输在起跑时的发力上。即便是起跑时刻,发力过猛也会崴着脚,何况你心中充满了焦虑,这样的开始,谁还能有好的期待?
在儿童早期教育的开始阶段,家长们如果左顾右盼,带着焦虑和不安,时刻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就会失去自信心,也容易打乱之前可能已经制定好的孩子的成长教育计划。
儿童成长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孩子三岁左右是一个关键时点,七岁左右基本上就结束了。我看了好多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报告,都认为儿童七岁前的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又以家庭教育为主。而且研究发现,真正能够持续影响孩子人格塑造的,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人格示范。说白一点,就是大人的一言一行比说教更管用,呵呵????,傻了吧,别以为小孩子好蒙????
我认同上述专家们的观点。而且,我认为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主,智力开发为辅,知识和技能学习应该围绕上述目标去学习。不要让孩子为了学知识而去学知识,为了学技能去学技能。知识和技能,不着急。
另外,最重要的是:爱和陪伴,是素质教育的根基;教育,不是只拿钱就能搞定的,不是各种培训班能代劳的哦⊙∀⊙!。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贩卖焦虑的伪命题,这是个时尚命题,不是教育命题。
当这句话成为社会话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了,小心被忽悠。
如果说起跑线指的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到的各种资源,那么无疑每个孩子的起跑线是不同的,比如农村孩子从一出生就面临不同于城市孩子的世界,不同的资源,城市孩子是有很大优势的。每个孩子来到世界上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家庭给了什么他就有了什么颜色。从这方面来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父母生养责任的解读,你想做父母,那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你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特别不喜欢有的人随意的生孩子,又不给孩子创造条件,又不承担养育的责任,依靠天生天养”那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了。
所以说孩子的起跑线实质上是父母的心胸、父母的见识、父母的能力。
从孩子自身来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根据自己的喜好想法强制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掌握各种技能,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做法我个人是不认同的。生活本质上是一场马拉松,它不是短跑,它不是只有学习、只有第一名,它更多需要的是体验,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体验,人活一生,真是支撑我们走下去又走的很幸福的是见识、性格、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三观等等等等,这些东西除了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去切身感受。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就像长跑一样,虽然可能起跑的时候在后面,但能够最终抵达目的地。
综上我认为做父母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责任,父母就是那个一直默默指引孩子大方向的舵手,但通向罗马千百条小路,仍需要孩子亲自体验。
其次,何为起跑线,从0岁开始还是从幼儿园开始,抑或从少年开始?人生本就是一个旅途。不要光顾得向前冲,要注意欣赏沿途五彩缤纷的景色,才不枉此一生。任何人,生命的终点都一样。
再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商界为了贩卖焦虑而做的一句广告词,目的是为了把人们的焦虑变成金钱。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不能给所有的孩子画出同一条起跑线;善于长跑的人归到长跑的起跑线,善于跳高的人要站在跳高的起跑线;总之,孩子适合哪一项就往哪个方向去培养,小孩子一进入三年级,就应该一边学文化课,一边根据各自的爱好及特长去分班发展!如果一味地拿一个人的不足去比别人的优点,那既不科学、也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