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都说不提倡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但是小朋友3-6岁阶段在家应该教他们一些什么呢?

1有意识,有计划,不急躁的培养好小学学习生活必备的那些要素和优势能力。

2学习兴趣,学习节奏,习惯,专注力,记忆力,持久力,表达与数的初逻辑,集体生活适应力,正确的褒贬心态,运动,课堂模式 ……

3我说的学习相关能力并非单指通常意义上的学校学习”,而是生活中包括通过各种媒介的求知”习惯,探索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愿望。

4以上要素是分阶段的,不急不燥的,切记,稍微用力,就会事得其反!比如小肌肉没发育好不能强迫孩子写字”,数或双语的环境要精准,自然,快乐,甚至生活化,学习兴趣培养要围绕孩子的主观”一点点耐心引导,鼓励,陪伴,运动要重视,要日常化,更要建立在孩子的能力区间内循序渐进,不是要强”。运动的好,孩子上学后反倒能静”下来。

5小学前为孩子酝酿好了,终生受益,那不是社会上所说的校园起跑线”,而是孩子一生学习能力的黄金起点”!

###

谢谢邀请哦!

其实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强,好奇心也大,学的也快,我家宝贝今年4岁,一首古诗给他读个两三遍,基本提醒他第一个字,他就能把一首诗背下来了,有时候我都惊讶他的记忆力!我觉得在他这个年龄主要是要快乐,快乐的成长快乐的学,在玩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不一定说要认真的必须学出一个成绩来。

不提倡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是现在幼儿园教学的要求,一般公办幼儿园执行的比较好,私立幼儿园则教的东西要多一点。

我儿子今年幼儿园大班,每次家长会必提《3-6岁幼儿发展指南》,《指南》是幼儿园年龄段所应具备和掌握的技能有详细的解释,有一定的科学性,建议家长有空可以看看。

之所以不提倡超前教育,是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来说的,超前教育从长远来看,对孩子是有害无利的。

既然不提倡超前教育,那么3-6岁阶段的孩子城家我们可以教他们什么呢,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特别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多的是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首先,自理能力,特别对3岁的孩子来说自理能力是要着重养成的。自己穿衣服、扣扣子、吃饭、睡觉、上卫生间,相对于会背几首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更为重要的,也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

其实,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伴随孩子一生,对每一个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做起比长大再纠正要容易的多。

再次,坚持阅读。不一定非要让孩子背多少首诗,会算多少以内的加减法,或者会说多少英语,但一定要让孩子坚持阅读,读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以后孩子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总之,3-6岁孩子在家里可教的东西太多,主要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和各种生活技能的锻炼,书本知识反而是次要的。

###

对于3至6岁的孩子,有很多方面可以要教给孩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养成

1、孩子识字的兴趣养成。

我们不必刻意地去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但我们可以在坐车时,教他们认识路牌的字;我们在逛街时,可以教他们认识店名以及促销活动的字。久而久之,孩子会喜欢上认字。

2、算数的兴趣养成。

书本上的加减法,我们在孩子生活中就可以培养的,比如,给孩子十个枣,让他先吃二个,再又吃三个,问他吃了几个,最后还剩几个,这种游戏式的训练,会让孩子喜欢上以后的数学的。

3、其它的兴趣养成。

在平时与小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用心去找寻孩子的兴趣点,比如孩子喜欢历史故事或了解地理以及科学知识,我们就应该多带孩子去相关的地方或储备相关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生活习惯的养成。

1、定时休息定时起床的习惯养成。

孩子的休息时间影响着孩子的发育状况,我们要规定好孩子几点睡觉,同时也要求孩子必须几点起床,这样,孩子自律性的生活起居,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起到好的作用。

2、有始有终的习惯养成。

让孩子学会有始有终的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它让孩子会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会具备坚定的毅力。具备这些优良品质,相必孩子不优秀都难。

3、团队意识的习惯养成。

多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孩子参与集体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渐渐地,养成团队意识的孩子不光在以后的学习里乃至在以后的人生中,都将获得莫大的收益。

三、良好的礼仪习惯。

1、尊老爱幼的习惯。

尊敬老人爱护幼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不断的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让孩子养成这种习惯,必将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品行的人。

2、热情主动打招呼的习惯。

一个热情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开始主动学会与人打招呼,长大之后,一定是一个会与人打交道的人。

孩子小的时候,除了教学的书本之外,还很多很多的习惯去养成。所以,3至6岁的孩子,可以先不用去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更多的是要先去学习书本外的东西。


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动手能力,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发展其社交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提倡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出自于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名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文件,其原话是:

抓好幼小衔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为《指南》的全面贯彻落实创造条件。

但是,家长们一定需要明白,幼儿园不学小学教育内容,并不意味着幼儿阶段孩子们啥也不用学,只要没事偷着乐就好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龄前孩子提供了详细的成长指南。在没有系统学习该文件时,我也对此类官方文件不以为然,认为无非是形式主义的发一些口号,但是系统学习后,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真的值得家有小宝的爸爸妈妈看一看。

我在头条文章《幼升小 究竟要做哪些准备?教育部这份文件告诉您答案》中分享了上述文件的一些幼儿学习与发展指标,感兴趣的宝妈宝爸们可以翻来看一看。

与家长的焦虑相反,教育部关于学龄前儿童的能力发展并没有设立具体的文化课指标,如是否应当学习汉语拼音、是否要去识字算数等。相反,其更加注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建设。

生活中,我们家长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究竟是否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是否能够胜任小学的学习。这样做短时间来看是有效果的,因为孩子提前学了小学的内容,所以在小学的前几年成绩总是很好,但是这往往只是假象,如果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之后、或者小学升初中后,很多家长会发现本来成绩很好的孩子,突然掉队了,或是遇到各种各样心理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越来越注重孩子们的健康、快乐与全面发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习惯,才是帮助我们孩子最终实现人生成功的重要手段。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需要家长理性规划。

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规定来看,在知识储备上,孩子在入学前:

在数学方面,最好:

  1. 会简单的排列组合。
  2. 会十以内的加减法。
  3. 认识数量,能够用记录表或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4. 认识几何形状,并能有意识的利用几何形状构建不同的造型(画或拼接)。
  5. 认识方位,包括上中下左右前后等,并能够根据指令找到正确的方位。

在语文方面:

  1. 会说普通话。
  2. 学会倾听,懂得等待,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
  3. 词汇量丰富,有一定的形容词与成语积累。
  4. 语言表达清晰。能够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理解因果关系及条件假设等。
  5. 会写自己的名字。
  6. 会正确的书写姿势。

而社会能力是很多家长会去忽略的一项重要能力。专家指出,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过来人,其实在我们的成长中,在集体生活中,我们一定也经历过各种困境,也会有过诸如爸妈只看成绩,只关心温饱,却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在想什么”的抱怨。而长大后的我们,在现实的压迫下,似乎也在重复父辈们曾经对我们做过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

对于3-6岁孩子,关键不在于往他们的知识储备体系中填充多少弹药,而在于发展孩子社会与认知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及健康丰富的社交途径。
不提倡幼儿园教学小学化,不等于提倡让孩子零基础入学。

小朋友3-6岁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毕竟现今社会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提前学习了小学知识,如果你的孩子什么都没学,进入一年级学习肯定会比较吃力,成绩的不理想,很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启蒙教育”!

具体该怎么启蒙教育”,才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强调一点,启蒙教育绝不是强迫孩子默写生字,拼写单词等,而是以兴趣为出发点,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融合在生活中的教育。

其次,具体科目来说:

数学方面,建议家长用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代替抽象的数学符号。比如上下楼时带孩子一起数数来认识数字,数楼层理解相邻数;吃饭的时候,摆碗筷,计算家里人数总和和缺少来引导孩子应用题和加减法计算。这样做的好处是用生活中的数学对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学的快,学的牢!《3-6幼儿发展指南》明确强调指出,杜绝一切小学化的学习,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遵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

那么在家里,给孩子教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良好的的习惯 ;生存技能 ;学习兴趣与热情 。这是您给孩子提前准备的一个定期存折。

这个存折,在未来孩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孩子,全方面的引导与以身作则的榜样,都是最好的教育。
现在幼儿园不提倡教孩子小学化知识的,所以有一些家长就会认为,如果3~6岁的孩子都不学小学化知识了,那么在家里应该教他们什么呢?或者是说他们在幼儿园里面到底应该学什么呢?

现在这个年龄都上幼儿园了,很多幼儿园按照现行大纲要求不教幼儿识字算数,但很多私立的还是会以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不过,3-6岁的孩子到底要学点什么呢?

我觉得分几部分:

1.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可以进行逻辑思维的游戏,比如走迷宫等。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观点。

首先,问题提出是都不提倡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来对比3到6岁阶段在家里该教他们什么?

这里就要先从审题入手,用到一个都”包括了所有人,后面提到一个阶段3到6岁,这个年龄刚好是跨度到了小学,我不这么认为不适合,给出的论证观点是:

1、不是所有人都不提倡

虽然说到的是幼儿园,但是基本上老师也会对孩子的接受能力上做区分,都是有一套教学的系统。对不同接受情况的孩子做了区分,至少你能听到这样的说法:小班、中班、大班”,甚至连小小班都有。从这里一定程度,就已经为适应小学阶段衔接做准备了。大班到4到6岁实际上就是在接受小学内容,只在于有些孩子能不能跟上。

2、3到6岁你认为不适合小学内容,在家里能教的又有多少与小学无关。

以前基本是无幼儿园,只有学前班。有很多都不上幼儿园、学前班,4岁左右就上小学。要是想家里应该教什么,你也有那个精力与能力,幼儿园这个阶段自己都可以应付过来。现在经济条件相对好了,才会非常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肯定是要跟以前不一样才好!

我要说的幼儿园就是在给小学打基础,并且幼儿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打基础到过渡小学,就要有所接触小学的内容。不然,能体现出什么不一样,上幼儿园的意义在哪里?

总结:

3到6岁就已经包含了小学,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本身是一种进步。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做了区分,以这个阶段园区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你自己在家里教,也只能是围绕小学相关来做。都是为更好的适应来有序开展,没有不好只有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