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宁波中考中,一道18分的阅读题用的是《月下看猫头鹰》这本绘本。
这是一本给3-5岁孩子看的绘本,居然可以作为15岁初中生的中考考题,可见它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寓意是多么的深刻。如果父母曾给孩子看过这本绘本,答起题来自然不在话下。
书海茫茫,卷帙浩繁,一本绘本作为考题有极大的偶然性,初中生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考试而投入时间去看绘本。你们青春正好,正是应该多花些时间看大部头的时候。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本《艺术的故事》,在西方是给十几岁的孩子看的艺术启蒙书。这本书长达600多页,比英文字典还要厚,它梳理了欧洲几千年的艺术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说来惭愧,我人到中年才开始看给青少年的艺术启蒙书。
我提中考考题这个话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刚好写了《月下看猫头鹰》这本书的书评(我想做的是爸爸”的主题,写完读到的这个新闻,完全是巧合),另一方面我还是想和年轻的父母们老生常谈阅读的重要性:3-5岁是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而绘本正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佳的阅读读物。
阅读和数学、英语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及时反馈的东西,不是做出一个题,背出几个单词就能体现其学习成果的学科,它需要漫长的、坚持不断的积累。
作为父母,你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请你相信,一棵树的成长都需要十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就像我题头说的话:给孩子读一本绘本,在他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有一天他会长成连你都需要仰望的参天大树。
言归正传,继续来讲《月下看猫头鹰》。
《月下看猫头鹰》和《我们要去捉狗熊》的主题类似,都是爸爸带着孩子去冒险,但呈现出来的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捉狗熊的冒险之旅是热闹的、欢乐的,紧张背后是一家人的手忙脚乱,故事整体的基调是活泼有趣。
看猫头鹰的冒险之旅是宁静的、冷清的,隐藏在紧张之下的是孩子的坚持和渴望,以及父亲细微而几乎不可察的亲情流露。
如果说《我们要去捉狗熊》是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那《月下看猫头鹰》则更像一部风格恬淡的纪录片。
《月下看猫头鹰》整本书就像一幅一幅优美的画,作者手中的画笔,就像一个一个镜头,准确地捕捉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物。和大多数图画书只采用一种视角作画不同,本书的绘者用了各种角度。
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采用从空中鸟瞰的角度,白茫茫的雪地,后面是起伏高低的灰蓝色的群山,掉光了叶子的树干。虽然是午夜,但是画面并不暗淡,因为这是一个有着皎洁月光的晚上。一切看上去都是冷冷清清的,鲜艳的红色的房子墙壁看上去也是暗红色。
在大片空白处,是小女孩内心的独白文字,她心里想: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忧伤的文字,配合着清冷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气氛。在这种泠然的气氛之下,小女孩和爸爸出发了,他们要去看猫头鹰。
第二个画面,绘者仿佛是农场主人,站在农场的空地里看着两父女从缓坡下艰难地走上来。右下角的一只狗后脚弯曲,脖子伸长,警惕地看着两个陌生人走近,大声发出吠叫。
占据页面大部分的是陷入阴影中的整片森林,昏暗又神秘。这对父女俩很快就要踏入森林了。
第三个画面,作者仍然是鸟瞰的角度,父女俩的脚印形成了一条贯穿页面的对角线,两个人的身影只存在于右上角,大片的空白是雪地和月光,反映他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
爸爸和女儿都将双手插在口袋里。小女孩每隔一会儿,就要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
这就是典型的爸爸带孩子。他们粗疏、大意,不会想到要停下来等一等年幼的女儿,只顾着埋头向前走。但也只有爸爸,才会愿意带着年纪尚幼的女儿,在有厚厚积雪的夜晚出来看猫头鹰,还有可能看不到。因为小女孩的几个哥哥告诉过她,猫头鹰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会出现。
爸爸带着女儿继续深入森林,在下面这幅图中,绘者用仰视的角度,描绘爸爸在前面走,小女孩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追赶的样子。午夜的雪地里特别冷,小女孩戴着帽子、手套,围着围巾,穿着靴子,但她没有抱怨,她坚强地跟在爸爸身后走,她心里对这次看猫头鹰之旅渴望极了,不管吃多少苦都可以忍受。
这种场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好不容易跟着大人出去活动,就算是再害怕也会忍着不说。因为,相比于环境带来的恐惧,我们更害怕一旦我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大人们就会说:那要不我们回去吧?”
父女俩来到了森林深处,小女孩既期盼,又紧张。她担心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但她表现得很勇敢,没有问爸爸。在这个画面中,爸爸牵着女儿的手。
此处是整本书中爸爸和女儿唯一一次牵手,尽管小女孩努力表现得很勇敢,但是爸爸还是感受到了她害怕的情绪。
在他们的一番呼唤之下,猫头鹰终于来了。
画面仍然是俯视的视角,猫头鹰伸出的巨大翅膀,几乎横跨了整个画面。爸爸一只手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在猫头鹰身上,明亮的光让猫头鹰的两只爪子发黄,显得格外巨大;爸爸另一只手抓住孩子的袖子,显示出爸爸内心的紧张,他害怕猫头鹰袭击女儿,也用动作提醒女儿不要再向前靠近了。
猫头鹰的这一幅近景图是平视的视角,在手电筒光照下,猫头鹰的前胸是金黄色的,羽毛根根分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大。猫头鹰勇敢无畏地和父女俩对视,它的眼睛带着野兽特有的、未经驯化的凶猛意味,看得人心里发毛。
对视了几秒钟,猫头鹰飞走了,爸爸抱着女儿回家了,故事结束了。
整本书的文字清新、隽永,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因为外出看猫头鹰要保持安静,否则猫头鹰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整个故事中父女之间没有对话,也几乎没有互动,书中全是小女孩的内心独白。
书的最后,小女孩对自己说,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这句话拔高了整本书的立意。和爸爸一起出来看猫头鹰,并不只是一次好玩的旅程,它也是一次考验孩子耐心和勇气的冒险,它需要孩子战胜寒冷、战胜恐惧,同时又心怀希望。
这样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看猫头鹰的旅程,也是一次人生的旅程。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尝尽很多苦头,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也有可能实现不了。因为成功就像猫头鹰,它有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不会出现。但我们仍要心怀希望,坚持向前飞行。
这本书是文字作者珍·尤伦的亲身经历,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小树林,她的丈夫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猫头鹰。因此珍·尤伦写下了这个小故事,再找插画师约翰·秀能配上图画。
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1988年,这本《月下看猫头鹰》获得了凯迪克金奖。珍·尤伦形容约翰·秀能的图画优美、冰天雪地、柔和而又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