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因为绘本架爱上读书,利用好“鸟笼效应”,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参加亲子活动时,一位宝妈分享了这样一件趣事。她家3岁的女儿一直对阅读不感兴趣,即便她跟宝爸都很爱读书,但是用了各种方法都没能培养起孩子自主阅读的习惯。

后来她还是不死心,购置了一个漂亮的绘本架,放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结果每次有朋友来家里,都会夸一句你家孩子特别爱读书吧,这习惯真好。”碍于面子,没有解释过,但是发现女儿貌似很开心听到被夸奖。

就这样大概第8个人提出同样夸赞的时候,女儿开始去翻那些书了,然后还要求读给她,读书的习惯就此养成,宝妈觉得这真的是个美好的意外。

听了她的分享,仔细去琢磨整个事情的发展,原来这就是鸟笼效应”。

心理学家詹姆斯发现了鸟笼效应: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这种被物异化的心理现象又称鸟笼逻辑”。

鸟笼效应重要的特点是它产生的心理暗示,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在育儿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一点,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上面宝妈这个客厅里的绘本架让孩子爱上读书的趣事,正是一个典型的鸟笼效应”正面利用的成功事例,事实上鸟笼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孩子为什么会跳进鸟笼效应”里呢,换句话说鸟笼效应为什么会对孩子起作用?

孩子会跳进鸟笼效应”的原因

鸟笼效应”的理论背景是这样的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最终因为詹姆斯送来的生日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导致不喜欢养鸟的卡尔森迫于客人们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的质疑,买了一只鸟回来。

看到鸟笼自然就想到鸟,这是人的惯性思维所致。即便主人很清楚自己并不需要鸟,然而身边受鸟笼逻辑”影响的人都觉得应该有鸟时带来的心理暗示和压力,会让你觉得必须有鸟才是正确的,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1.惯性思维形成思想盲点”

惯性思维也叫思维定势”是人们遵循之前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可以快速的思考问题表层,但不能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孩子更是如此,由于受思维发育的限制,孩子可能只有简单逻辑思维,很难透过表层看本质,加之自身好奇心强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加容易形成思想盲点”。

比如: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他不喜欢洗澡但是喜欢玩水,每次洗澡的时候都只问他你要不要玩水呢,然后我先玩的很嗨,他就很痛快的答应跳进水里,接下来只要引导他玩水,给他洗澡他也不在乎了。

大部分孩子都如此,惯性思维很强,此刻的思维是我喜欢玩水,我跳进盆里就可以好好玩水了,而他本身不喜欢洗澡这事儿就成思想盲点”被完全忽略了。

2.从众心理带来心理暗示和压力”

从众心理是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和言论的影响。孩子模仿能力很强但是分辨能力弱,大部分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喜好,但是身边大部分人都觉得应该如此或者这样做的时候,就会带给他很大的心理暗示”,我也一定要这么做,不然就有压力。

周末晚上跟朋友视频,她兴奋的对我说:我家豆豆突然转性了!竟然要报篮球社”,我也相当吃惊,豆豆可是一向不喜欢运动的。

赶紧刨根问底,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豆豆的几个好朋友都要报,然后他就觉得自己不得不报。

此时豆豆就明显被鸟笼”了,随大流的心理暗示:大家都这么做了,自己也该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一定会被朋友说,以后还怎么愉快的玩,心理压力增大,迫使豆豆最终决定报自己并不喜欢的运动课。

鸟笼效应”带来的启示:无论是养成了好习惯还是被束缚得到了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任何心理现象都有两面性。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和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才是正确的运用鸟笼效应的方式。

做好这3点,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鸟笼效应的必备条件,第一提供鸟笼”,二放鸟”进鸟笼。但是如果想摆脱束缚,正向利用,就需要不断检视及时更换或者铲除不必要鸟笼”。

对于孩子来说,鸟笼就是父母想让孩子发展的方向,鸟就是爱好、习惯等好的行为,不必要鸟笼即:不符合孩子自身发展的期望,平衡好这三点,能让孩子自主的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1.发现孩子高兴趣点”来抛鸟笼”

美国心理学家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者竞争等外表目标。”

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不畏艰难坚持到底,并享受乐趣。发现孩子的高兴趣点”是抛鸟笼的最佳方式,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可以这样做:

01.陪玩”发现孩子兴趣点的基础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兴趣都是在玩耍过程中体现的,父母想抓住孩子的兴趣点,陪玩是最基本方式。

同事家孩子特别喜欢彩虹积木,原以为孩子是喜欢积木可以摞起来可以推倒,同事好奇就陪孩子耐心玩起来,结果他发现,孩子是对颜色的不同排列组合感兴趣。

如果没有耐心陪玩,用我们大人的惯性思维来思考孩子的行为,兴趣点一定是错的。

02.粉丝兼助理”鼓励孩子多尝试培养兴趣

只有去尝试,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帕布雷琉斯.赛勒斯【美】。不断尝试是孩子认知世界的开始,生活中我们要成为粉丝兼助理”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积极尝试,敢于放手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对于黄磊女儿多多大家再熟悉和羡慕不过,多才多艺乖巧懂事。谈及育儿方式,黄磊曾说道:他不会对女儿的兴趣加以太多干涉,只是鼓励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尝试。

同时我们在节目中也看到,黄磊处处都是粉丝型出现,当女儿遇到困难时又充当助理角色。

只有孩子尝试过,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父母帮孩子培养兴趣的方式就是鼓励、陪伴,允许孩子用喜欢的方式去探索、认知世界。

发现了孩子的高兴趣点”,我们就可以很轻松提供一个合适鸟笼”。

同事家娃喜欢色彩的搭配,同事就可以趁机给孩子一个绘画兴趣班”,培养孩子画画的爱好,同时也可以用这个兴趣点来引导孩子慢慢改掉不好的习惯,比如这孩子不喜欢吃蔬菜,但是因为喜欢颜色就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份五颜六色的蔬菜拼盘来吸引孩子。

合适鸟笼”对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吸引,探索欲很强的他们一定不会错过,必然主动出击。

2. 用好积极暗示”激发好奇心放好鸟”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既然鸟笼效应”最主要的特点是心理暗示来影响行为,那我们就可以用积极暗示”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达到引导孩子去自主学习的目的,这一步对培养孩子好习惯很重要。

堂姐就曾用魔法日记本”的方式,让小侄女兰兰从讨厌写日记到现在写日记成了自主自发的好习惯,她做了如下3方面工作:

01.扩大优点法”,让日记本充满魔力

兰兰很喜欢爱丽丝,堂姐就投其所好买了一个精致的爱丽丝封皮日记本。

当兰兰被封皮的爱丽丝吸引时,堂姐对她说:这可是一个跟爱丽丝一样有魔法的日记本哦!它可以保存记忆,收藏秘密,而且永远都不会消失”。

用孩子感兴趣的点来扩大了日记本的优点,兰兰的好奇心很快转移到了打开本子看一看。

02.赞美法”,赞美孩子即将要做的行为

第一步成功,堂姐在兰兰翻看日记本的时候,开始夸赞兰兰。

妈妈记得你是你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如果每天都可以用你那么漂亮的字在这个魔法日记本上记录你的生活,感觉一定超酷……,话没完兰兰已经去找笔了。

人都喜欢被肯定和赞美,尤其是孩子。当把我们期望的事情变成真实的赞美到孩子身上时,孩子就对这种行为充满好奇。

03.用好”期望定律,让自己的期望成为孩子的愿望

第二步成功的勾起兰兰对写下日记的好奇,堂姐进行了最后一步及时表达自己的期望:如果可以看到兰兰一直坚持用最漂亮的字在最神奇的日记本上写日记,那将是妈妈最开心和骄傲的事儿”,小侄女就这样一脸决心的跟堂姐保证,最后写日记真的就成了自主的习惯。

孩子都期望成为父母的骄傲,当父母实时提出期望时,这种期望本身就带着力量。

孩子好奇心满满,就会自发的有求知欲行动欲,此时我们加以引导和协助,孩子就很容易能接受这些好习惯、爱好、好的生活方式=好的鸟””,并且会主动去实践。

3.克服惯性思维”用理智思考检视不必要鸟笼”

鉴于鸟笼效应”的两面性,合理利用正面效应,同时我们也要积极避免负面效应。所以克服惯性思维”是关键,不必要鸟笼”来自孩子和父母两方面,我们可以这样做:

01.换位换角度思考,鸟笼是否是孩子需要的

更多时候被鸟笼”禁锢的是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给孩子抛鸟笼的时,我们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智思考,是我们自己觉得孩子需要喜欢,还是孩子真的有兴趣,如果孩子既没兴趣,同时对孩子成长又无太大帮助,那这个就是不必要鸟笼”。

儿子生日邀请了好朋友小芳和他的父母,结束时闲谈,说起生日装扮的手作,我说儿子做了好多。小芳父母叹了口气:哎,做手工多好,花钱给小芳请了专业手工老师还买了很多材料包,结果这孩子真不争气,现在讨厌所有手工课”,小芳听了憋屈的说:我本来就不喜欢手工折纸,也不擅长,你们偏要我学”,不愉快了,我赶紧转移话题。

小芳父母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想培养孩子做手工的爱好,然而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不喜欢没兴趣,不擅长直接带来挫败感,这个鸟笼甚至阻碍了小芳的成长,这对小芳来说就是来自父母的不必要鸟笼”。

02.转换性逆向思维,从结果到过程分析鸟笼带来的利弊

孩子辨识能力差,从众心理强,很多时候也容易跳进不必要鸟笼”,耗费精力却又带来挫败感。父母虽然要放手,但及时的引导很关键,这时候我们就要用逆向思维”来帮助孩子分析鸟笼带来的利弊。

l 鸟笼效应的利:恰当利用鸟笼带来的积极暗示,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主性。

l 鸟笼带来的弊端:紧固我们的思想,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

儿子学校要举办舞蹈比赛,第一名奖励精美绘本一套。老师强调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特长的自愿报名,结果一个班20个人全报名了,老师无奈进行筛选,落选的儿子特别失落。

此时我问儿子,为什么要报名,你一不喜欢二不擅长,他说大家都报了而且他也想要那套绘本。

然后我就倒着给他分析了事情的经过:你伤心因为落选,那落选是因为做了不喜欢且不擅长的事儿,做的原因,心里装了大家和绘本”这个鸟笼”。

虽然你表现的很勇敢,但是这并不是你想要的的结果,儿子明白了心情也恢复了,再遇到类似情况,也都有了正确的选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父母更多时候要用逆向思维跳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孩子和自己心中的鸟笼,是否真的需要,真的有利于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孩子的自主性,不是能教会的,而是靠唤醒、激励、引导和鼓励协助。类似鸟笼效应”的教导策略还很多,再好的教育方式都有两面性,父母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对待,根据孩子自身发展,利用好积极面,预防走进消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