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响孩子的人生

上周末,我和老公去参加一个户外徒步活动,中午聚餐时,队友们聊起了自己的儿女:

只要家里有零食,我儿子就一定要把零食吃光,或者吃到他自己不想吃。”

一看电视就叫不动,一玩游戏就起不来。”

做事情很拖拉,今天该完成的一定要拖延到明天。”

我女儿看中的东西,立马就要,一刻也等不了。”

面对饼干诱惑”的孩子

这一年没有一天心情是好的,只要想到家里那个叛逆的初中生,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一位爸爸讲述他上初中的儿子如何沉迷游戏,他又如何想办法断掉网络,而为了能上网打游戏,儿子经常跑去大商场或其他公共场合蹭WiFi……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他们玩了将近一年,老父亲极为心酸和无奈地建议其他父母: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自控力。”

你儿子最多就是上网时间长,我儿子是连学都不上了,已经窝在家里两年了。要是正常上学的话,今年应该上初三了。”另一位父亲看似自嘲的语气中,透出的是深深的无奈。

上述父母们描述的孩子种种不当行为,均和自控力相关,在孩子应当从小养成的各项能力中,影响甚大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自控力了。如上述那位父亲说的,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自控力。

沉迷游戏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自控力?

有人说,自控力是一种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去克制当下欲望的能力。有人说,自控力指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的一种能力。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是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对自控力的定义:

自控力包括3大力量:

我要做”:坚持去做该做的事情;

我不要”:不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想要”:有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长中有多重要?

有育儿专家说,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功,主要由自控力决定。自控力可以是一个人最突出的优点,比智商更重要。

首先,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

拥有自控力的孩子更能形成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恰恰是孩子自信的来源。

自控力高的孩子,遇到挫败后,能就事情进行归因而不会归罪,并能自我鼓励,然后重新上路;反之,自控力低的孩子,挫败发生后,容易自我攻击,一蹶不振。

其次,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自控力能帮助孩子发展处一种自我调节情绪的策略,使自己的情绪状态处于一个比较舒适的平衡状态。

比如,有孩子在听到巨大声响时,会通过捂住耳朵来减轻心中的不安全感。在公园玩时,喜欢玩的设施被别的孩子玩了,有些孩子会听大人的话排队,等等”……这些都是自我调节情绪的一种策略或者说技巧,自控能力使得孩子在实践中学到越来越多的情绪调节技巧,他完全可以用讲道理”来替代大哭大闹”。

情绪平和的孩子

最后,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自控力良好的孩子更容易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因为能管控好自己情绪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更能具有同理心,更容易倾听他人,获得他人的信任。

在幼儿园,你会发现,情绪调节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有一些行为问题,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方面会稍显吃力。

自控力对孩子的良好影响除了以上3点,科学家还通过研究发现,早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积极作用,对学龄儿童的阅读和数学能力也有长期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自控力高的孩子做事更容易成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的人,生活更快乐,身体更健康,更容易拥有幸福的人生。

自控力是一种潜藏的生理本能,通过不断进化发展。幼儿在12~18个月就逐渐出现自控的苗头。比如我给我女儿喂饭时,她口里的东西还没吃完,会主动跟我说等等”,外出时,我跟她说等妈妈戴好帽子”,她便能克制往外冲的欲望,等我一小会。

尽管是本能,但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养育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自控力的形成,所以你会看到,自控力水平因人而异。不过,越来越多的科学实验证明,自控力可以通过训练来习得和增强。

家长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1.从日常生活中培养

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可以是亲子游戏、孩子间的社交游戏,还可以是孩子自己的假装游戏。

著有《游戏力》的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认为,游戏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比如,和孩子玩一二三木头人”、红灯停绿灯行”、请你跟我这样做”等游戏,孩子需要专注于指令,还要专注别人的动作,这对他们排除干扰,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动作有很大帮助。想想看,如果平时要孩子站着不动或者说要他们安静一小会,是不是很难办到,但在游戏中,要他们假装是木头人”,他们却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一动不动。这就是游戏的优势所在,通过游戏,能让孩子有效地提升自控力。

除了游戏,还可以通过做家务、让孩子做计划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可以鼓励孩子做计划表,按照计划表上的任务完成情况来打钩或贴上小红花,这种公开的意志力挑战,能让孩子感觉被认可,有自豪感,进而促使他按照计划表继续行动。

2.帮助提升孩子的自我认知

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说:想要有更强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识。只有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才有可能会停下来。”

自我认知,指的是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第一,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比如历史伟人、成功的运动员,那些自控力强人是怎样选择怎样行动的。比如我儿子喜欢足球游戏,我们就给他讲自控力强的足球明星的案例。因为自控力是可以感染的。”意志力强人的榜样除了名人们,还应该是孩子身边亲近的人,比如父母。父母的自律形象更能在无形中感染孩子。

第二,父母要帮孩子想象和描绘未来

德国汉堡-埃普多夫中心医科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想象未来可以让人延迟满足感。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迟满足感带给未来的回报,只要设想一下未来就行。

所以父母帮孩子创造一个未来的记忆是可行且必要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通过想象未来,可以增强人的意志力,在想象未来的图景时,大脑就会更具体,更直接地思考你现在选择的结果。

第三,让孩子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自主选择才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我概念”。

《奇葩说》中有一期谈论孩子的完美人生,关于完美,辩手黄执中说:那就是在人生的时时刻刻,永远都尽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选择权。”

3.父母说话要言而有信

很多时候,为了哄孩子,父母们不经思索会给孩子种种许诺,但事后经常不了了之,因为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不必当真”,但孩子当真了,又一直被现实告知你被骗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里会有这样一个声音:既然是骗我的,没有的事,我为什么还等待?”

不少孩子从童年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可信”的世界里,延迟能得到更大奖励物的承诺常常得不到实现,这样的经历让等待”失去意义。与其不靠谱地等待,不如抓住手里现有的 东西,无论它是大的还是小的。

实验表明,当人们不再期待迟来的奖励会兑现时,他们就不会选择等待,孩子也一样。所以父母须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信任感的环境,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这种信任感的培养对孩子自控力的习得非常重要。

4.保护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中说到:

现代社会充斥着诱惑和刺激,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自控力。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诱惑屈服。比如,让正在背诵电话号码的学生从食品车里拿些视频,他们选择巧克力蛋糕,不选择水果的概率会比一般学生高50%。商店里的促销活动更容易吸引心不在焉的购物者,他们很可能把一堆不在购物清单上的东西买回家。

如果你心里在想着其他事,那么冲动就会主导你的选择。

可见,专注力影响着自控力。而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一定的专注力,但父母却常常不自知地破坏了孩子的这种专注力。

比如,孩子认真看书或做作业时,恰逢饭点,家人便会不断地催促:快点来吃饭了,饭菜凉了。”或是在孩子看书中途,为了表示关心,时不时问:要不要吃水果?”口渴了吗?”这都是对孩子专注力的打断和破坏。

孩子小的时候,玩玩具,正在认真研究玩具的构造,在父母看来笨手笨脚地需要指导”,于是一把抢过孩子手里的玩具,操作各个开关对孩子说,看,这个按钮是可以控制车子转弯,这个打开可以亮灯……殊不知,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地帮孩子更好地学习玩玩具”,实际上却是破坏孩子探索的专注力,得不偿失。

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源于父母提供的良好养育环境,这是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在我们得体退出孩子的人生之前,先好好地发挥为人父母的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