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艺术可以怎样玩?——评《儿童艺术大书》(黄色版、白色版)

"

听到《儿童艺术大书》这个名字,本以为会是一本体量庞大的艺术史类儿童读物,但当亲手拿到后浪出品的这一套两本精装大开本图书时,首先吸引我的便是"一黄一白"两个对比鲜明的封面底色。我一瞬间想起鸡蛋的颜色,嫩黄和乳白,带着新鲜诱人的质感。而底色之上用彩纸拼贴效果设计而成的英文大书名The Art Book For Children,又瞬间让我感受到这应该不是一本"枯燥冗长"的艺术书,心里有个声音说:难道,是教儿童绘画、手工等艺术的实用教程?

不过,若真的只是一本实用性教程,那未免太流于平庸。这套给儿童的艺术书有一种崭新的启蒙气质,我拿给闺蜜和闺蜜家小孩看时,这母女俩的视线一下子就给吸引过去了,整整一个下午,这个5岁小姑娘都没有再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她们来我家,这小家伙通常都会缠着我要我讲故事,陪她唱歌啥的),而是全神贯注跟她娘亲一起沉浸在书里。

通常,我们在一本书上读到一段介绍某幅画的文字,惯性模式是从"这是某世纪某位画家的某某画"开始,然而,翻开"黄色版"第一幅作品时——"水花",大大的标题字排列出跳跃的模样,呼应着大卫·霍克尼的这幅作品《大水花》中泳池里溅起的水花。

是谁溅起了这一处水花?这个人还在水里吗?是整个身体都拍在了水面上,还是一次漂亮的直线入水式跳水?又或许,这个人只是直接跳进了水里?……

正文开头抛出的一连串有趣问题,一下子把读者拉到图画中仔细观察——究竟这处水花是如何溅起的。但编者并没有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这就给儿童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一幅看似单调的"水花"图,可以延展出对"溅起水花"前因后果的遐想,不断充实细节之后,每个孩子都可以讲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闺蜜家小姑娘是个在互动中比较容易释放热情的小孩,但也需要让她保持兴趣,否则很容易转移目标。她娘亲问她:"你觉得这水花是怎么出现的呀?"她回答:"是有跳水的运动员,跳下去的!"然后还会继续说:"他是这样转着跳,还有倒着跳,那个奥运会上就有……"滔滔不绝,还用手不停比画着。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提问,打开了小朋友的话匣子,引着她持续关注这一话题,接二连三探讨下去。带有探索意义的提问方式,非常容易抓住儿童的好奇心,让一幅静静躺着的画"动"起来,与正在看这幅画的人拉近距离、擦出火花。

让我欣喜的是,编者在这一个水花故事中也并不仅仅止步于抛出问题,而是继续引导着孩子们去想象水花溅起的声音,想象季节背景,观察画面中动与静的布置。最后,编者将画面中一些线条结构截成小图,放大这些细节吸引读者注意,从而得出画家"平面化"的绘画处理方式,上升到艺术手法层面。通过这一轮又一轮的探索,我这没什么艺术基础的闺蜜也知道跟她家姑娘说"你看,画成平面的,是不是觉得这里好安静?感觉这里没有人也没有小动物一样"这样的话了。而小孩的逻辑和脑洞则更不得了:"妈妈我觉得也可能不是有人跳水!因为这个跳板没有动!电视上运动员跳下去后,跳板还是在动的!""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东西!""外星人从天上跳下来游泳!"……最后,母女俩关于这幅画的讨论完美终结于"下次游泳的时候咱们观察一下水花吧"这个实践计划,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令人心生憧憬。

就《大水花》这幅作品来看,如此一番对画作的解析,寥寥数行,字数不多,或许有些家长、老师会觉得信息量太少,但实际上,其进行艺术启蒙和亲子互动的空间,却远比一篇千百来字老老实实介绍作品的年代、作者、内容、风格、意义的文章,要大得多。也许读完这些文字,你依然不知大卫·霍克尼是谁,依然不知这幅《大水花》属于什么流派风格,依然不懂欣赏其美,但这些都不要紧,我相信编者的目的在于吊起胃口、引起兴趣,其余的让你自己去寻找、解答、实践,这方可成为学习的动力。也正因如此,才更容易让儿童在一开始接触作品时,就爱上探索艺术奥妙的兴奋感觉,循序渐进踏上充满可能性的艺术之旅。瞧瞧我闺蜜便知,她已"入坑"。

这套书令人称赞的另一点,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会按不同的视角、方式出发去引导读者"玩"出新意,而非拘于一格。

比如,你在爱画自画像的丢勒那里,可以玩一回"找不同,猜顺序"的游戏。

在庚斯博罗的《幸福的夫妇》中,可以学到如何"推理"出人物的身份背景。

看到乔治·德·拉图尔描绘的一幅打牌场景,你肯定会被画面中间那个女人"有戏"的眼神吸引,又能创作出一个戏剧性极佳的故事。

著名壁画《雅典学院》的一众先贤里,藏着"本画作者"拉斐尔,他虽然很隐蔽但却很与众不同,就看你眼力如何,是否能找到他了。

(我知道这幅图太小你看不清,看不清,看不清……哈哈!现在就是不让你看清。)

还有乔治·修拉著名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实际尺寸的局部图,让你一眼看清"点彩派"的小点点们如何构成一件件事物,构建出一幅完整的大画,我非常欣赏编者在此处的用心和智慧:先用原尺寸的局部图来展现绘画手法,再用后面一页纸来展现全图,这种拈出"残缺的精细"的办法,比单纯丢一幅缩小的完整画作再作一通文字解释却不顾读者难以看到画面细节,要大有成效。

这套书在选择艺术家、作品的眼界上也比较开阔,不仅有大家比较熟悉的达·芬奇、波提切利、凡·高、毕加索、达利,也有一些平时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特别是一些先锋作品,原本就具备较强的创造性和互动性,非常适合儿童去理解、模仿、再创造。比如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的那一堆彩色糖纸包裹的糖,就对孩童有天生的吸引力,更何况其意义也异常深刻——用可触摸的方式,让观众带走糖果,并不断添加糖果保持原样,以此怀念逝去的一位好友——在编者的解答之下,读者感同身受,理解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价值,甚至有可能在需要寻求心灵慰藉的时候,也采取一种合适的艺术方式来表达。

这套书似乎什么都没有明说,但是又处处在启蒙、启迪,告诉你"艺术可以怎样玩"。当看到安迪·沃霍尔的一系列梦露肖像时,恐怕追星族们可以说:你看,把"爱豆"画出来也可以成为艺术!嗯,其实只要思路放开且引导得当,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不可小觑,这本书就是起到了"授人以渔"的作用。当然,有了此书,还需要家长、老师愿意用、会用,相信能跟孩子一起开启一段美好的艺术阅读时光。

对于有一些艺术基础的爸妈来说,这套书是一个启发新思考、提供新角度的参照。而对于没有艺术基础的爸妈来说,这套书也是一个极好的选择。那天,我是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观察我闺蜜的亲子互动过程,"眼睁睁"看着这个平时没有什么艺术细胞的闺蜜,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也能像模像样地陪着孩子仔细地观察、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抛开一切"知识"桎梏,由作品的细节入手,用眼看,用心体会。

事后,我问她阅读此书的感受,她说这套书给了她一个与孩子一起接触艺术、提高审美能力的机会,否则之前去博物馆、美术馆,她也不知如何给孩子讲,因为自己不太懂艺术,也摸不着进入学习的那扇门。而现在不同了,这套书给她的启发,可能比给孩子的还要多。她大呼过瘾,说原来观察一幅古典作品里面人物的神态表情也是那么有趣,可以想象《雅典学院》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们在做啥,似乎一下子这些人的名字也不那么难记了,甚至想去了解他们的学说著作,若是以前,最多只是觉得"画得太像真的了"。幼儿园的手工任务,以前一直令她头疼,但现在她更积极地陪着孩子一起做,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她也愿意在一旁陪画。她找到了那枚钥匙去开启艺术之门,找到了一些信心,还有兴奋感,乐意在更多自己未曾了解的领域里与孩子共同尝试。这对于一套书来说,可能是最重大的价值了。

(这些人是谁?我可不告诉你。反正这里面没有拉斐尔!)

(书里对拉斐尔的所在是有提示的哦!但还是请你自己找一找!)

笔者在开头说,这是一套一看就很新鲜的"鸡蛋书",我乐于这样昵称它,因为鸡蛋日常而普通,却有营养,亦有多种多样的吃法;而艺术启蒙也是如此,源于生活,立于实践,陶冶心灵,创造不止。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指正哟!O(∩_∩)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