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不爱分享就是小气?贴标签适得其反,家长如何正确引导抢玩具的娃

小孙和小段是好闺蜜,两个人也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聚会。

有一次,两家相约去游乐场玩。孩子们玩积木,大人正好可以在场边聊天。

结果,突然发现两个孩子争抢到了一起,都看好一块拱形的积木了,谁也不撒手。

幸好小孙和小段的育儿理念比较接近,都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她俩继续聊天,只是保持着对孩子的关注。

只见两个孩子谁也不放手的僵持了一会儿,然后一个提议:那你先用,一会儿再给我用吧。”另一个点点头。问题得到了解决,两个孩子又继续开心的玩了起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的默契。还有相当一部分大人会越俎代庖,参与到孩子们之中。

比如,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报道,宁波一家游乐场两个小女孩因为抢玩具发生了肢体冲突,其中一个的妈妈不在旁边,另一个的妈妈冲进来接连扇了对方孩子几个耳光,游乐场老板过来劝阻的时候还在扇。

孩子们之间抢玩具是太常见的一个现象,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学习如何交往的一个机会。

大人的干涉即使不是粗暴的,也是剥夺了孩子们成长、试错的权利,何况这样粗暴的干涉,她以为她保护了自己的孩子?其实两个孩子的心灵都留下了阴影,受到了伤害。

对于物权意识刚萌芽的小朋友,以转移注意力为主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规律大致是这样的:

0~1岁,我的东西谁都可以拿;

1~2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

2~3岁,我的东西你不能碰;

3~4岁,在父母的引导下可以分享;

4~5岁,集体东西也是自己的;

5~6岁,可以主动分享。

当宝宝学会站立、蹒跚学步之后,他们就开始真正意义上融入这个社会了。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打交道了。

而对于2岁多的孩子,刚刚进入物权意识的萌芽期,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的”。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很多家长误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其实,这是这个年龄很正常的,你和他们说分享”他们根本不明白你在做什么。而如果父母强行将孩子的东西分给别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自家孩子哇哇大哭”。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东西自己也说了不算,会失去自信,觉得不受尊重,甚至成为一个讨好型”的人。

我们都知道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很重要。但是如果连自己的玩具都掌控不了,何来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常说,幸福的健康的关系就是要有边界。一个从小物权”都不明确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有清晰的界限感?

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不能说理的情况下,父母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转移注意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其他的事情吸引过去,而忘记了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

能够分清我的”,你的”,以尊重孩子为前提

孩子上了幼儿园,真正离开了家人,和一群同龄人在一起进行社会活动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都较幼儿有所提高。此时,遇到类似抢玩具的问题,家长就可以讲道理、立规矩了。

但前提条件是一定不能强迫孩子分享,要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所有权。

在引导孩子进行分享的过程中,家长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接纳孩子不愿分享的行为

这其实还是表明了一个基本的态度——对孩子的尊重。不会因为他们拒绝分享就给他们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同时,引导孩子发现和体会分享的好处,使他们更乐于主动分享。

比如说谢楠在谈起引导儿子吴所谓进行分享时说:我会告诉他,你可以说不,但是你要想一想,如果大家一起分享,大家可以研究出新的玩法,我们要不要试一试啊。”

这个家长的态度就是很平等,不高高在上的。

不在孩子分享的时候戏弄他

有时会遇到亲戚或者朋友这样逗”孩子,当孩子吃东西时,假装可怜巴巴对孩子说:宝贝,把你吃的给我一点吧。”

当孩子出于爱和亲近,把食物送过去时,又会对孩子说:我不要,逗你玩的,你自己吃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这里再次涉及到尊重的问题。

试探孩子进行分享,却不接受孩子的分享。这和狼来了”的故事有什么区别?这会让孩子分享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并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

关于抢玩具,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懂得等”和慢”。

请所有的大人收起你们的自以为是和高高在上,不用等太久,先等一分钟。

该说的平时你已经说得太多,抢玩具也是很好的一堂人际交往课,放手给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童年时候没有因为抢玩具而被大人粗暴干涉过的孩子,是幸福的孩子,是内心完整的个体。愿每个孩子都能尽量不被打扰的成长。

大家好,我是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拾菀,高级育婴师,医师,喜欢在细碎的生活中探寻养育的真义,关注婴幼儿发展,愿为万千妈妈排忧解难。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