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超级育儿师》这档综艺里,有期节目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目中,8岁的辰辰和父母,他们一家三口与大多数家庭一样,辰辰的爸爸整日忙于工作,很少回家。
妈妈是全职太太,家里事无巨细,全是她在操劳。
特别是在辅导监督辰辰学习这件事上,妈妈从来都是雷厉风行。
看到辰辰没有做作业,她会生气地谩骂他,气势汹汹地上前抓住他的手臂,奋力强行将他拖去写作业。
有时被辰辰气急了,还会发疯似的用手抽他脑袋,拼命将自己的一腔愤怒,通过拳打脚踢的方式发泄在孩子身上。
却没有发现,辰辰在她这种歇斯底里的行为的长期影响下,整个人早已悄然改变。
他由一开始的逆来顺受,慢慢变成会主动进攻。
在又一次面对妈妈的打骂时,他进行了疯狂反抗,抬起脚猛踹自己的妈妈。
甚至对妈妈下狠手,甩她耳光。
育儿师问辰辰:她经常打你吗?”
辰辰回答:4、5岁的时候就是打我。”
很明显,打骂已经成为这个家唯一的沟通方式。
我的内心颇有感叹,就像辰辰妈一样,我们当中的很多父母都没有及时意识到:
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到最后孩子大多都会用同样方式态度对待父母。
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除了要教孩子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知识,还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01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谚语有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有时真的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之前就曾有读者向我倾诉:
清欢老师,我的孩子老爱玩手机,劝都劝不听,我该怎么办?”
一番交谈之下,我才知道,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孩子身上。
这个读者说自己的孩子从小性格活泼,每天放学回到家,就会分享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
比如班里哪个同学今天过生日,大家一起为他庆生;比如今天在某节课上,被老师提问后,回答得很棒受到了表扬。
总之他什么都主动和他们分享,每天回到家就叽叽喳喳的,像只欢乐的麻雀。
可不知何时起,孩子在家里的话越来越少,坐在饭桌前只会埋头吃饭,不仅不再主动交谈,有时问起他在学校里的一些事,反而变得嗯嗯啊啊敷衍了事。
一家人的饭桌上,再也没了往昔的热闹。
特别是临近中考那段时期,他们家经常会爆发争吵。
周末,孩子难得放假回家一次,原以为是一家团聚的欢庆日子,可他每次回来不是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玩手机就是关上房门打游戏。
成绩一落千丈不说,性格更是越来越孤僻叛逆。
有次读者实在太恼火,忍不住斥责他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
可孩子不仅不当一回事,还理直气壮地和她顶嘴:
你自己还不是一样。”
结果她当场被噎得说不出话,瞬间败下阵来。
听到这里的时候我问这位读者:你和丈夫平时在家是不是总因为爱玩手机对孩子不理睬?”
读者回答是。
这也就难怪了,当孩子试图和家长互动时,却发现父母只会埋头玩手机,这种得不到回应的感觉就好像拳头狠狠砸在棉花上一样倍感无力,次数多了,失落逐渐转变成彻底失望,孩子就会选择自我封闭,像父母一样沉浸在手机世界里。
想来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总是玩手机,却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自己都做不到的自律,怎么教会孩子保持自律?
要知道,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每次听到很多家长向我抱怨,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懂事,而我的孩子却偏偏是这个样子时,我都会首先反问他们:
你们自己是怎么做的?
你经常劝诫孩子不要总是玩手机,应该多和家人敞开心扉沟通交流,而你自己下班回到家却刷起手机来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的教育对孩子而言,真的会有说服力吗?
我想不会吧。
这只会让孩子不断去质疑父母,质疑他们教诲的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值得他们去认真遵循。
而且当他们在堕落的边缘犹豫时,一想到反正我爸妈也是这样的,凭什么我不可以这样?”,甚至会堕落得更加心安理得。
毕竟父母是孩子们在这个世界上会永远无条件去信任和潜意识里不自觉去模仿的人。
对此,古人早就有云:有其父,必有其子。
即父母什么言行,孩子就什么德行。
所以那些会采用偏激的言语甚至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父母,通常教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往偏激暴力的方向转化;
那些待人处事消极颓废的父母,通常教出来的孩子踌躇颓靡,躁动不安。
02
家庭魔鬼法则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杀伤力最大的,往往是父母中只要有一方长期表现出不好的言行,就极有可能把这种负面影响带到其孩子身上。
很早之前,就有这样一位妈妈向我哭诉,说自己的孩子经常对自己态度恶劣。
她的女儿今年刚满9岁。
有次她牵着女儿,站在某公交站等孩子爸爸过来接她们。
突然,女儿指着路过的一个小朋友手中的风车,吵着闹着要她买。
环望四周,哪有什么卖玩具的店铺。
可女儿就是不听,拉扯着她的手不依不饶,又是跺脚,又是大声哭叫。
最让这位妈妈久久无法释怀的是,女儿居然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用拳头砸她的肚子,用脚猛踢她的腿,嘴里还骂着:滚开!”。
更过分的是,没过多久,孩子的爸爸出现后,他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女儿脸上未干的泪水,随即不分青红皂白,不分场合就开始大声呵斥她,怪她没有照顾好孩子。
我听到这里,脑补了一番此情此景,也就明白了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敢这样对待自己的妈妈。
在家庭里有这样一个魔鬼法则:
丈夫如何对待妻子,孩子就如何对待妈妈。
很多男人,在家里总是把自己的老婆当保姆一样呼来唤去,从来不会分担家务,回到家一进门袜子就乱丢,吃完饭就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看电视,发生一点争执就对老婆大呼小叫。
他没有给到妻子应有的尊重,孩子看到爸爸用这种态度对待妈妈,自然也有样学样,渐渐地也开始对妈妈大声讲话、顶嘴、随意指责、甚至嫌弃她不给她好脸色看。
因为家长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再在以后的人生中对记忆进行提取并使用。
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也曾与同事做过一项著名研究:
研究中,将72名幼儿园孩童分组观看两个成人榜样:一个对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另一个安静地玩玩具,对旁边的充气玩偶置之不理。
观察过暴力榜样的儿童模仿了攻击行为,他们不仅像榜样”一样对玩偶施以暴力,甚至发明了新的攻击玩偶行为,例如疯狂撕扯玩偶。
由此可见,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孩子性格的关键。
03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牵引灵魂
其实,孩子的心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你播种什么,就会长出什么。
你教会他歧视与偏见,他必然学会冷漠与刻薄;
你教会他尊重与宽容,他的世界就充满理解与友善。
那些优秀的父母,从来都是尽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楷模。
正是这些父母们辛勤的付出,才有了那么多出色的孩子。
要知道,教育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牵引孩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