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啊,想说爱你有多难

"

想起刚当上妈妈的时候,十月怀胎的艰辛、一朝分娩的疼痛,全被怀里小小的人儿冲刷干净了。觉得这个小人儿怎么就这么好!怎么看都看不够,他的皮肤是那么娇嫩,爱抚时都怕伤害到他,小小的手指,小小的脚掌,小小的腿还没有我半个胳膊长,他不需要任何表达,不需要动作,甚至连一个眼神都不需要,他就那样睡着,我就觉得胸腔里充满了爱,世界都是暖的。这么个完完整整的人,他是我创造出来的,我是个斗士,对取得这么丰硕的战斗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我带着战利品凯旋归来,决定把世界上最好的爱给他,尽最大努力满足他,让他每天都开开心心的生活在幸福当中,因为他就是值得被这样对待!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宝宝的时候,给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给他穿什么就穿什么,带他去哪里,他就看哪里的风景。

现在他的脑袋飞速发展,开始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喜好、想法,每一天都好像和前一天不一样了,他会有各种问题,比如突然爱打人,然后我在网上到处寻找答案问身边人,还没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他又开始特别依赖人害怕分离,整天在我的身上挂着,连上厕所都要跟着,他还爱挑食,只吃肉一点蔬菜都不吃。

有这样的一句笑谈第一个孩子看书养,第二个孩子当猪养”,有了孩子以后,我混迹于各个育儿网站,关注了各种育儿达人,每天刷有关孩子的文章报道,然而无奈的发现,孩子的情况没有什么改善不说 ,刷的那些新闻报道倒是让我心惊肉跳的,今天看到因为父母溺爱,孩子对父母大打出手的,明天看到父母对孩子学习压迫太紧导致孩子抑郁症的。说到底,这些情况都是由太爱”造成的,这不禁让我陷入苦恼,到底要怎么去爱孩子,怎样的爱才能让既孩子快乐的成长,又能成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

爱的各种情况:

爱过了,是溺爱、是纵容

爱多了,是束缚、是负担

爱用错了了方向,是白费力气,是浪费时间

爱过了界限,是侵犯

爱要有时间、有耐心、同理心,爱要感同身受,爱要保持空间,如果说爱是奢侈品,那适度的爱简直价值连城!

生孩子难,养孩子难,没想到连爱孩子都这么难!

这不禁让我想起孔子的《中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传说孔子就是一个很中庸”的人。中庸之道提倡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好尺度,事情才能往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对爱孩子”这件事,怎么才能把握好尺度呢?

尊重孩子,让孩子做自己。

孩子是你的孩子,但更是他自己,他是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

记得小的时候,流行穿背带裤,我特别想有一件背带裤,念叨了好久,好不容易说服妈妈给我买衣服,到了市场,妈妈说背带裤穿脱不方便,上厕所也不方便,尽管我强烈反对,最后还是给我买了分体的一套衣服。这件事情我印象深刻,整个学生时代,我都没有没有穿上过背带裤,直到我工作了,才买了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背带裤,时间冲淡了期待,我穿上以后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我想象着,如果当时我妈妈给我买的是背带裤,我肯定马上穿上它,特别爱护珍惜它,满心都是雀跃的,穿着它去上学是多么开心、多么神气!

只要是人,都希望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都自己为孩子做决定,使孩子留下很多遗憾。

与孩子保持平等关系

不是崇洋媚外,关于孩子平等这块,我觉得像欧美这些国家真的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初中上英语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说,在美国,孩子可以叫父母的名字,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他们就像朋友一样,父母可以叫孩子的名字,孩子为什么不能叫父母的名字,名字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当时我很震惊,因为在中国,孩子叫父母的名字简直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表面虽然是一个称谓的事情,但是却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对待,和孩子处于平等的关系,像朋友一样,有什么事情都可以拿出来说,快乐的事情一起分享,痛苦的事情一起分担,有问题一起想办法,身边总有这样的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理解孩子,有同理心。

如果理解孩子,就不会控制孩子。因为谁也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

同事小张的孩子丹丹,一回家吃晚饭就在家里看电视,玩玩具,催好多遍才开始做作业,洗澡也是磨蹭着不肯洗,任小张怎么教育都不听,小张急了,把电视遥控器和丹丹的玩具全收了起来,丹丹一直哭闹,吵得家里不得安宁。

同事老李说,你老想管着孩子,孩子能不急么,以后丹丹回来了你们天天带她去小区的图书馆待着,先挑些故事书给孩子看,让她先收收心,把看电视玩玩具的习惯戒了,慢慢的养成看书的习惯,以后在家里,你们夫妻俩别老捧着个手机,孩子看书写作业的时候你们也学习一下,给孩子创造个学习的氛围,孩子能不爱学么,到了一定的时间,你们该洗澡休息了就去洗澡休息,孩子看见你们都休息了,自然就跟着洗澡睡觉了。

孩子建立自己的独立三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走错路”,这是正常的现象,比如丹丹那样的只想玩不想学习,家长首先要理解这种正常想象,然后学会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直接管教控制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引导比控制更高明。

经常在想,我们到底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子呢?无需质疑,我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品格高尚,思维灵敏、有能力的人。作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就像是给房子砌地基,把孩子的基本需求照顾好,尊重他,理解他,给他足够的爱和关注,父母自己做一个有素质、努力、上进的人,言传身教,在这样的地基”下,房子就让孩子来砌吧,家长只要做好监工”,当孩子把房子砌歪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而不是帮孩子砌,更不要要求孩子把房子砌成你想要的样子,毕竟,房子”是孩子住”,而不是你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