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欢喜》开始热播,我一直追着它的脚步,期盼着它的更新和结局。
很喜欢这部剧,不仅仅因为自己身为父母,也因为一个喜欢的演员-陶虹。
对陶虹的喜欢,是从一部没有火过的电视剧《春草》开始的,陶虹扮演的春草,与她的名字一样,虽春寒料峭,但无处不茸茸。
《小欢喜》宋倩
在《小欢喜》中,陶虹将单亲妈妈对女儿堪称恐怖的管教”演绎的入木三分。
陶虹在接受采访时笑称,她扮演的宋倩和女儿,更像是恋爱关系,因为她把包括对丈夫全部的爱,也都一股脑地抛给了孩子。
实际上这种爱”,也裹挟着她自己的焦虑。
中年人的沧桑中,有一种无言的伤痛,也有太多的焦虑。
而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压力。
我都是为你好”在中国亲子关系中高频出现,父母们稳稳地占据着道德高地。
我都是为你好”在孩子蹒跚学步时,每个人都离不开父母的保护;
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同样需要父母的不断教导;
在孩子每个人生阶段,几乎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
孩子就如那春草,似乎离开父母的阳光雨露,就无法成长。
但是,如果阳光酷晒、暴雨浸泡,小草同样无法健康成长。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最大的特征是: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而这种干预和控制表现的简单直接,不容反驳。
《小欢喜》英子
《小欢喜》中,英子的心愿是能上南大,但是妈妈宋倩的意愿丝毫不容置疑:清华,没有其它选项。
这种强硬的态度,导致宋倩根本听不进去女儿的想法,女儿因为妈妈的不可理喻,选择冷战,进一步造成两人的无法沟通。
母女之间的矛盾就这样隐藏着没有解决,等待着爆发。
宋倩这种为女儿着想的良苦用心,似乎可以理解;女儿自己的心愿,似乎也没有什么错。
类似这样的矛盾,普遍存在于亲子关系中,很多时候这种左右为难的选择,是子女培育中最大的难题。
这种难题的本质是:当父母的意愿和子女的意愿发生冲突时,如何抉择?
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比孩子经历的多,很多事情已经看透,并以爱的名义站在制高点,否定子女的抉择。
更可笑的是,大多数时候,虽然我们懂得沟通和换位思考的道理,但依然站在制高点,把这些道理作为说教子女的工具,自己却几乎从未做到。
《小欢喜》
宋倩和女儿的矛盾,本不是什么不可调和的冲突,更多的是一个单亲母亲,因为自身焦虑而形成的固执:清华是最好的,最好就意味着最好的就业前景、最好的人脉关系、最丰厚的收入预期等等;清华在北京,离家这么近,照顾起来方便,也可以更好的监督孩子。
如果她能够平复自己过度的焦虑,冷静的跟女儿沟通,她或许会发现一个事实,其实女儿的选择是最合适的:英子的成绩并不稳定,考清华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妈妈的期望对她是莫大的压力,而且妈妈长期以来的严厉管控,让英子并不想一直离她这么近;更重要的是,英子最大的兴趣就是天文,南大的天文专业是最好的,这是她触手可及的梦想。
显然,母女基于不同角度的抉择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而英子此时的年纪,已经有了成熟独立的自我判断能力。
焦虑的父母正如龙应台所说,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与你是否愿意无关。
而中国式父母的焦虑过程,任何一个时间段截取出来,都如《小欢喜》一样,充满了故事性。
我的女儿今年六岁,明天就要步入小学了。
在养育孩子方面,自己一直是比较佛系,但这几年,我仍然充分感受到了各种家长的焦虑,其中尤以小学即将开学的这段体会最近、最深。
记得学校刚开始准备报名阶段,校方都公布了详细周到的日程安排,家长们自发地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等到入了群,草木皆兵的历程正式开始了。
网络报名顾名思义,网络报名就是在网上提交资料报名审核,通知中明确告之家长们,有几天的报名时间,而且报名不分先后,只要按照要求准备资料并在这个充足的时间里提交即可。
但是,报名刚刚开始,网站就因负载过大,瞬间宕机了......
群里焦急的父母们一次次重复询问着大家的进度,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平静不安的心。
随着群内信息的减少,最终的报名尘埃落定。保守估计,有八成家长是在报名开始的两个小时内提交的。
为了避免拥堵,减少家长和孩子们的等待时间,校方根据人数,安排了不同批次的面试时间段,并详细通知到了每位家长,希望家长们可以按具体时间段错峰面试。
但是,家长们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道理千千万,到我全不算。
八点未到,学校周边路段已经大面积拥堵;后面几乎每一位结束面试刚出校门的孩子身边,都会有不止一位满脸笑意的家长,嘘寒问暖的同时,顺便了解一下面试的具体内容。
报到报到的场面一如既往的热闹。老师在家长会中对各方面的事务做了详尽介绍,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学校更是根据教育局的政策,提供了校内托管的服务,听到这个消息,我如释重负。
但会后,仍然有很多家长奔走于各类收费不菲的托管机构:哪家有更好的老师、完备的硬件、完善的教学系统等等,目不暇接的信息在群内飞舞,释放着家长的焦虑,而最终的选择与孩子无关。
中国式家长的痛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过阴影”来形容这样的心理:长期被压抑的心理,它并不会消失,只会躲入阴影”,等着以我们无法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子女培育,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域,都是重要的社会话题。但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却是我们独有的,它是一种集体焦虑,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虽然这种现象的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从每个家庭的角度,每位父母都应该有更多的改善。
把焦虑收好家长的焦虑,恰恰源于我们自以为是的优势:经历的多,看透了真相。
这种中年人的沧桑,让我们得失心太重,因而更害怕输。
这是我们自己本应承受的生命之重,与孩子何干?
孩子的肩头本就不该承着大人的焦虑。
难道只有毁掉孩子才肯罢手?
英子的一跳如果是在现实,哪还有最终的欢喜?
把焦虑收好
走下高位,换位思考请从高处下来,那里除了风大,并无其它好处。
不要固执的认为自己没错,更不要理直气壮的说我都是为你好”。
难道我们还不明白,我都是为你好”,看似饱含了我们浓浓的爱,更盛满了高位者的强权?
为什么道理全都懂,到自己全没用?却偏偏适用孩子?
走下高位,换位思考,如果这样做了,孩子的选择依然无法改变你的坚持,请在想想陈美龄的那句话: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会很难,希望你不要辜负自己的努力。”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不必承受父母的焦虑,成就真正的自己。
道理、方法都有,中国式焦虑的父母,你做的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