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干货 | 为什么你的小孩经不起一点风浪?

"

我曾见过30多岁的男人,遇到困难后的表现是,不停地问周围的人怎么办,很焦躁,很烦乱,其实不是什么难事,静下来理清思路,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想想就能解决。

但即便事情很棘手,男人的这种反应也太慌乱。

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遇到困难时出现类似表现,我能理解,毕竟年纪小,何以30多岁的男人还会这样?

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这样无能的人,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遇到困难时懂得先冷静,再想办法试图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奇特的能力,在遇到状况时能有很好的表现和临场反应,即使他们的父母从来没做什么引导。

但有些孩子,要想他们在往后人生里,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父母就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予引导。



2.

有些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他们的第一思维是逃避,好像一下子被难倒了,他们甚至都没尝试着去想办法解决就先自我放弃。

当你们的孩子长到2-4岁时,就可以开始灌输某种思维——

让孩子知道,他能行。

多鼓励孩子去尝试,想不出办法解决不是重点,重点是训练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思考和找方法解决的思维。

比方说:

2岁的孩子尝试自己独立吃饭,这个时候你们一定不要阻止,如果孩子自主愿意,那就让他尝试,不要怕吃得脏兮兮满桌子都是,要知道凡事都有一个开始,孩子能吃脏一个月两个月,难不成还能吃脏一辈子吗?

既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某些细节上的东西就必须抛掉。当孩子吃得满桌子都是饭粒时,不仅不能批评孩子,还得鼓励孩子:

宝贝,妈妈看见你很认真吃饭哦,虽然吃得有点脏兮兮,但我能感觉到你一直在努力尝试自己吃呢。”

千万不能做的事是,看见孩子吃得脏兮兮就干脆夺过孩子的饭碗,开始喂他吃饭,这等于什么?

等于否定孩子的能力,剥夺孩子试错的机会。

原本孩子能在你的鼓励下自己吃饭,一次吃得比一次好。你可以在每一次看见他把饭粒掉出来的时候,在边上引导他:

宝贝,妈妈看见你刚才把饭往嘴里送的时候掉了好多在桌子上,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把饭全吃进嘴里,不让它们掉出来?”

如果孩子还小,不会说话也没关系,你还是可以这样提问,提问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只要遇到问题,我们就能想办法解决”的思维。

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这种思维很重要,可能我们明知道2岁的孩子还没能力解决某些问题,比如你让他自己穿鞋,他肯定穿不好,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勉强,不要去打击孩子的自信,我们可以让他尝试,失败了就告诉他这很正常,甚至可以告诉他,妈妈在2岁的时候也不会穿鞋,等我们稍微大一点了,就能很快学会自己穿鞋。

在引导孩子的时候,首先我们自己得对孩子的能力有个评估和了解,如果孩子还没到解决某个问题的年龄段,记住:我们不求孩子即刻把问题解决,我们求的是让孩子先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那么当他长大有能力应对一些问题时,并且他也拥有了遇到问题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思维,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他的应对能力。

关于吃饭的引导,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生活中有很多事都可以用相同的引导方法去引导孩子。

比方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搭积木拼乐高,都是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充当弱者,多向孩子提问:

宝贝,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

嗯,接下来你打算怎么玩?”

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怎么玩,如果孩子玩的时候遇到困难,需要你帮忙,也不要拒绝,因为找你帮忙,也是孩子想出来的办法,这个时候你可以直接肯定地引导孩子说:

宝贝,你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忙是吗?也可以的,这个也是你想出来的办法。

记住,在培养思维的阶段,一定要不断强化,让孩子意识到他自己有想办法的能力。

引导关键就是:

1、父母充当弱者,不断向孩子提问

2、父母不断描述孩子的行为,并肯定孩子这是你想出来的办法

3.

当孩子已经具备遇到问题,那么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随着年龄和各方面能力的增长,你会显而易见的发现,你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变得很省心。无论是日常行为习惯上,还是学习上,你都会对孩子更放心。

像我儿子加一,我就明显感到在某些事情上,他比以前冷静了许多。

之前他特别容易一惊一乍,有一次他心爱的玩具枪掉地上破了,他开始大叫:我的枪破了!然后开始大哭,甚至发脾气敲打地面,他觉得是这个地面把他的枪弄破的。

我拿起枪看了下,只是有点撬开了,用力按一下枪就能拼好。

当然我都快30岁了,完全有能力在发生事件时,先做到观察而不是先产生情绪,我知道我的孩子需要引导,那么我就找机会引导他。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经常会问他三个字:

怎么办?”

水打翻了,怎么办?

鼻涕流出来了,怎么办?

摔跤了很痛,怎么办?

一个人在房间里很害怕,怎么办?

换成以前,他的反应肯定是大喊大叫,要不就是哭,特别依赖我,当我经常提问怎么办,并很淡定的给出解决方法后,加一开始变了。

有一回他自己穿鞋穿不进,开始急了要我帮他穿,我知道只要他冷静下来其实完全可以自己把鞋子穿好。

我就说:

妈妈看见你有点着急哦,我也看见你一直在尝试把鞋子穿进去,但就是穿不进去,你看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穿进去呢?”

等我说完这些话的时候,加一已经平复了心情,不那么着急了,首先我描述了他的情绪,就等于在平复他的心情,其次我肯定了他的努力,肯定了他一直在想办法解决穿鞋子的问题,最后我提出问题,怎么办能把鞋子穿进去?

加一很快把鞋子后面粘在一起的两半打开了,鞋子一下子变大,小脚轻轻松松套了进去。

最后我说:

你看,妈妈都没帮你忙,你就自己把鞋子穿好了,其实我们只需要稍微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就能解决一些事,对吗?”

这句话有没有必要讲?很有必要。

不是孩子完成了一件事就可以打上句号了,在培养他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引导总结并提问,以此加深孩子的印象,那么至少下次再发生同类型事件时,比方说鞋子又穿不好了,孩子可能会想起我今天说的最后的那句话。

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能听见加一说:

我有办法解决。”

昨天他自己用乐高拼了一把枪,玩着玩着乐高散了,他先是一叫,然后看我一眼,我特别可怜地问他:

你的枪破了,怎么办啊?”

他说:

妈妈没事的,我重新拼一下就好了。”

老母亲般的欣慰笑容在我脸上出现了,心里疯狂感慨孩子长大了,终于不再一点小事就炸毛,作为母亲,只希望孩子能好好说话,而不是大喊大叫大哭大闹。

不过,今天早上加一的老毛病又犯了,好不容易拼好的乐高摔在地上破了,他大发脾气干脆把乐高全摔了。我的心……

我告诉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我控制自己千万别炸毛、别咆哮。然后我非常淡定地把玩具捡起来,仔细拼好,完了我对加一摆出一副蒙娜丽莎般地微笑说:

你看,妈妈把乐高捡起来重新拼好了,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哦。”

接着我又补充说:是不是很简单?”

嗯。”加一腼腆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