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谁说孩子是一张白纸?

"

这些年来,孩子逆天”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玩游戏成瘾的,早恋厌学的,打架斗殴混社会的,不理解家长的……当家长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就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是什么。甚至还有人把孩子的问题完全推给家长,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大肆宣扬孩子本来是优秀的,你们没有错,都是父母的错。等等理论。我只想说:孩子不听话父母够闹心的了,如此责备父母,让为人父母的怎么办?”

然后,搞起了所谓的优秀父母,卓越父母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让本来就不知如何是好的孩子家长,更加迷惑茫然了。对这种观点,我说什么也不敢苟同。

1.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这件事儿,幼儿园老师最有发言权了。于是我咨询了好多幼教老师。孩子是一张白纸吗?三四岁的孩子性格秉性都差不多吗?

大家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一个孩子有一个孩子的性格,有胆子大的,有胆子小的,有爱哭的,有爱笑的,有文静的,有爱闹的,有老实的,有爱欺负小朋友的……

很显然,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三四岁的小朋友就应该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往白纸上画什么是什么,从幼儿园开始,人才就可以批量生产了。

事实恰恰相反,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弹钢琴,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学画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关心别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谎……

我始终认为,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每一个人就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了。

2、天赋的由来

(1)书到今生读已迟

有这么一个故事,主人公是宋朝诗人黄庭坚。据江西《修水县志》记载:

相传黄庭坚在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时他二十六岁。一日,午睡。

梦见走出州衙大门,来到一个村庄。见一个老妪站在某门外的供案前,手持香,口中喃喃自语,似呼某人。

黄庭坚趋前,见供桌上摆着一碗煮好的芹莱面,香味飘溢,黄不自觉地端起来便吃,吃完走回衙府。

醒来,梦境清晰,嘴留芹香,心中纳闷,但并不以为意。

次日,梦境重现,依旧齿颊留芹香。黄庭坚甚感讶异,起身出衙门,循着梦中道路行去。一路行来,道路的景致和梦中的情景一致。行至一处人家,此家门扉紧闭,黄庭坚叩门,一白发的老妪出来应门。

黄庭坚问,这两天是否有人在门外喊人吃面。

老妪回答说:昨日是女儿的忌日,她生前非常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忌日,便供奉一碗芹菜面,呼喊她来食用!”

黄庭坚问:你女儿去世多久了?”

老妪回答说:已二十六年了!”

黄庭坚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岁吗?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大骇于是更进一步问这婆婆,有关她女儿在生时的种种情形。

老妪说,她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女儿在生时非常喜欢读书,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后来在二十六岁时,生了一场病死了,临终还告诉她说一定会回来看她!

为进一步解疑,黄庭坚进屋,老妪指着一个大木柜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哪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

黄庭坚一看,猛然想起一处,近前试看,果然找出钥匙。打开木柜,里面发现了许多文稿,细阅之下,大吃一惊:每次参加考试所写的文章,竟然全在这些文稿里。

至此,黄已完全明了,老妪就是他前生的母亲,于是将老妪迎回州衙,奉养余年。

后来黄庭坚在衙州后园,建造一座亭园,亭中有他自己的刻像,并且自题石碑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袁枚听闻这个故事后,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看来一个人的兴趣、技艺、才能、才华、个性、人格特质、观念思想或信仰,常常能秉持前世优势,这种延续”常被世人称为:天赋。(此故事摘自网络)

(2)王安石的《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为主旨,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

读了这两个故事,谁还说人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了吗?像这样的故事,历史上绝不止这两个。

3、我的心里话

尤其是为人父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出了差错也不必过分自责,也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无论什么事儿,都有解决的办法。

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教孩子学会做人更重要。

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生命结束时,灵魂能比降生时高尚一点。”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还是这句话,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引导孩子做回最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