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欢喜》这部电视也接近尾声,剧中的三组家庭,每一家人都有自己的亲子矛盾。
其中,和孩子们能够打成一片的国民爸爸”乔卫东,以及国民妈妈”刘静颇受孩子们的喜爱,很多的观众称这样的爸爸妈妈给我来上一打”!
为什么同样是父母,他们就能够和孩子更深度高效的沟通,而其他的家长家长如宋倩,董文洁,季胜利等人也是同样的望子成龙”,却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隔阂,让孩子们颇为抗拒呢?
剧中刘静的一句话是颇有意味的,她说: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存在着时差的,你想让他保暖,他(心里)想的是好看;你想给他补充营养,他想到的是好吃;你想给他讲人生经验,想让他少走一点弯路,可是人家想的只是自由。”
是的,关键问题在于家长和孩子的时差”不统一!
国民爸爸妈妈”是怎么炼成的?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时代思想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差异,家长们都会存在着不符合孩子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的思想。
再加上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多家长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问题, 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度的了解和体谅他们,导致亲子关系产生时差。
其中,时差中最大的分歧点,便是家长不愿意等待”孩子成长,不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时间,和孩子在相处中严重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
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女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认为: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在剧中,这三组家庭,基本上每天都会吵三吵,家长们干着急,孩子们想逃离。
剧中的英子为什么喜欢和自己的爸爸,甚至是自己的刘静阿姨深度聊天,告诉他们自己的爱好和想法,却不相信自己的母亲宋倩,甚至想要逃离母亲去更远的地方?
宋倩是一名物理学金牌讲师,业务能力强,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为人强势,仗义,对女儿的要求和管教是极为严厉的。
英子喜欢天文学,喜欢游戏,然而,宋倩这一位单亲妈妈,为了备战即将到来的高考,禁止女儿的一切娱乐活动,不能吃零食,不能去天文馆,也不能玩游戏。
本来家庭是孩子最为放松和温馨的场所,但是每次看到英子到了家,都是小心翼翼,唯恐自己哪一点又做错了,惹得妈妈不高兴。
久而久之,宋倩对孩子兴趣上的高度压制,孩子的逆反情绪原来越严重,在多次和母亲据理力争无效之后,心情接近抑郁,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与之相反的,是孩子的爸爸乔卫东,他深度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不是他不注重孩子的学业,而是这位父亲知道不应该扼杀孩子的兴趣。
正是因为父女之间处于同一时差,所以,孩子更加信任自己的父亲。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家长只有像刘静,乔卫东那样和孩子保持在同一个时差之内,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够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怎样调整和孩子的时差问题”1,让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很多的家长喜欢过度干预到孩子的生活中,不给他们留下一点隐私,那么就很难让孩子在生活中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宋倩告诉英子:你现在高三了,你今天不要去天文馆了。”
董文洁告诉方一凡:你今天的所有玩具必须收起来,等到高考完后再看;”
季胜利告诉季杨杨:你今天必须穿秋裤”,还要亲自去检查孩子有没有穿。
当许多的孩子习惯于被家长无条件管理,他们上了大学或者是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之后,其自身生活能力的短板不言而喻。
家长爱孩子没有错,但是前提是需要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即可,而不是事必躬亲的为孩子包揽着一切,这样,孩子就会丧失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掌控能力。
所以,适当的放手,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们才愿意和家长去深度沟通和交流。
2,打破思想观念,接收新知识
父母与孩子由于人生阅历的不同,导致思想迥异,亲子关系天然地存在巨大的鸿沟,矛盾当然会接连不断。
很多家长和孩子觉得不是同一时代”,孩子们说的话自己也不懂,也不愿意去了解,那么,又怎样来指望孩子和你沟通呢?
剧中沙溢扮演的乔卫东之所以能够和女儿相处的如此融洽,正是因为他对于自己女儿的兴趣爱好的了解,肯花心思去琢磨。
孩子喜欢天文学,他将自己的家里全部布置成浩瀚的星空和宇宙;
孩子想去参加天文演讲,他想法设法的为孩子出谋划策,来实现孩子的理想;
在观众的心中,这样一位父亲对孩子是颇为关心和了解的,也能够做到在和孩子有年龄差距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接收新的知识点,帮助孩子一起进步。
3,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孩子们或许存在着和家人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果孩子的愿望没有被满足,可能会给家长置气或者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比如愤怒,比如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来,比如故意和家长对着干。
有一些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家长此时想要用高压政策来约束孩子停下来”,比如让一步,给孩子留下想一想”或者是考虑一下”的时间,或者孩子会转变看法。
你不妨告诉孩子:你如果难受的话,你可以自己哭一会儿”,给孩子转变思想和释放负面情绪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孩子一直忍着,积怨反而越来越深。
试想,大人在单位受了委屈之后,回去都要抱怨半天,何况是孩子碰到了糟心事呢?凭什么就不能自己释放出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