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王说育儿,今天和大家聊聊父母太唠叨怎么办?
唠叨也有好多方式上了年纪的老人总爱唠叨不停。可是很多年轻的子女却不愿意听老人们没完没了的唠叨,而老人又无法改变自己唠叨的习惯,所以就容易与子女发生矛盾。其实,只要是有技巧、分场合与时间的唠叨,不仅不会引起子女们的反感,还会让他们从心里接受,并从唠叨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
唠叨几乎是每个老年人的习惯,而他们劳叨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的子女。但是有时候子女并不需要父母的唠叨。此时,缓解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父母要改变自己唠叨的方式,以子女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老人的爱子之心最令人感动,但是如果这种爱心不讲究方式地放到子女的身上,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于这种爱心,子女有时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爱会让子女产生这样的感觉呢?作为老年人,他们已经无法再为自己已经成年的子女提供其他的帮助(除了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当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这些经验教给自己的子女时,他们已经无法亲自向他们演示了。而这种情况下,只有语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所以,许多子女在家中听到得最多的就是父母的唠叨。而这也成为现在些子女不愿意回家的原因之一。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唠叨。有这样一位老人,特别爱唠叨,但是她从不在人多的时候唠叨自己的子女。她会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决定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当自己的儿媳妇怀孕,离预产期还有半个月时,媳妇就整天睡不着觉,躺不下,站起来不到十分钟,腿就肿了。于是,她不得不经常躺在床上。
此时,作为媳妇的婆婆,这位老人就开始了她的唠叨,但她并不说一些只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是回忆起了媳妇刚来家里时,两人之间的矛盾,而且,她很轻松地聊着这个话题,也引得媳妇.一阵一阵的笑声。就这样,在最后的半个月里,媳妇基本上都是在婆婆的唠叨声中度过的。对于婆婆的唠叨,媳妇不仅没有一点反感,相反,时间长了,听不到婆婆的唠叨,她反而会觉得无聊。
而婆媳关系也因为婆婆讲究方式的唠叨而变得更加融洽起来。由此可见,唠叨的方式以及唠叨的内容有所不同,那么子女对待其态度也会发生变化。其实,老年人的唠叨并不仅仅是出于向子女传授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的一种心理诉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再加之人际交往圈的缩小,他们的倾诉对象自然就少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子女自然就成为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因此,要想改变老年人唠叨的习惯,就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儿女、亲友和社会要对老年人进行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减少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发生。这就要求儿女们能及时地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的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和安慰,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老年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加强儿女、孙儿女们对老年人的爱和关怀,这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唠叨的习惯,还有利于老年人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改善与家人的关系,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从社会角度来讲,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措施,避免造成老年人的赡养和生活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家庭圈子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帮助老年人提高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抵抗来自物质社会对敬老、养老传统道德的负面冲击。社会各界,包括老年人的儿女应该尽可能地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安全的、有趣的活动场所和活动。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老年人改善自己唠叨的习惯并不是件十分艰难的事。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不但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政府的支持,还需要我们每个儿女和老年人自身的不懈努力。
牢骚适可而止,重点在解决问题世界上没有毫无缺点的完美之人,更不存在没有任何瑕疵的事物。可是有些父母却无法忍受子女的一些小缺点,凡事力求完美。所以,对子女总是抱怨不停,不断地发着这样那样的牢骚。有些人穷其一生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更无法取得成功,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往往是牢骚满腹。因为一个人脑子里如果只装着牢骚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去思考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老年人也是如此。虽然老年人已经不再奢求什么成功,但是牢骚同样会毁了他的家庭。牢骚是一种坏习惯,这种坏习惯总是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有意无意地形成的。很多老人对于自己的这-习惯其实并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认为无关紧要,认为它们不会对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庭产生影响,于是,他们很自然地放任这些言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自己的身上,久而久之,它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的习惯。当习惯一旦形成,再想改变它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即使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戒了这种恶习,但你同时也为此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牢骚并不是不可以发,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地发发牢骚,可以缓解自己内心郁闷的情绪,然而,如果只知道-味地发牢骚,而不寻求解决之道,那么这样的牢骚就只能有害而无益了。所以,老年人发牢骚要适可而止。
今天就聊到这里,今后将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家庭教育技巧,关注我就可以及时看到下一期的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