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她在电话里咨询有关孩子性格的问题。她说自己有个儿子十一岁了,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喜欢表达。有什么事情好像总是闷在心里不说,有时候父母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在学校里从来不主动跟老师打招呼。院子里的其他孩子都活泼外向,能说会道,见了老师主动打招呼。妈妈感觉这是孩子内心不自信的表现,希望孩子能变得外向自信一些,问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外向点儿!
我问妈妈,孩子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表现如何。妈妈说一切正常,只是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里玩儿自己的。我又问妈妈 这让你怎么啦?” 妈妈说 我希望他能够像其他外向的孩子那样能说会道,见人打招呼,会表达 ,到外面多跟朋友玩儿”。我又问到 那如果孩子不是你说的这样去表现,你觉得怎么啦?” 妈妈很担忧的说 这样的性格以后怎么办啦?不会表达,完全不自信 !” 我问妈妈 你说的这些是你的想法还是现在已有的事实 ”妈妈说 这当然是我的想法,他现在还小要改还来得及,将来还是这样那真的是怎么办啦 ! ”
大家感觉到了吗?这位妈妈在给孩子性格定位,她觉得内向的就是不好的,不自信的,就是不行的。外向的就是好的,就是自信的。在这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很多家长的误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内向的孩子不擅长于表达情感,可那不代表他没有情感。有些孩子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可是他内心里对老师是尊敬的。比起那些张口就来毫无敬意之心的问候,内心的尊敬是值得推崇和家长用心去感知的;
有的孩子不喜欢喧闹的场合,他更希望有一个和自己独处思考的空间,这种方式有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整合。相对于外在的张扬,他们显得有深度、有内涵 ;
有的孩子不愿意什么事都对外宣说和表达,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独自承受或者想要尝试承担的能力。
其实很多时候,是身为家长的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强加给了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身已有的优势。当家长受到外界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而随波逐流、个人认知受到冲击而心神不定时,就会把自我纠结的问题转移给孩子,从而希望通过孩子来强化自己从众的认知。
现代社会中的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请更多的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高一层的角度全方位的看到孩子,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当你全像式观注孩子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