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上世纪在明尼苏达大学完成的双胞胎实验”。实验跟踪了多对基因几乎完全一致的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这些双胞胎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面对迥异的家庭教育。而等到孩子成年后,实验人员对他们做了心理测评,发现孩子的气质、性格、爱好都几乎一致。
于是,作者得出结论: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几乎是他们一出生就基本决定了。大多数时候,父母的教育一文不值。
这真是个令人沮丧的结果,从网友的评论看,许多父母突然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其实是零”,这其中的失望、无助实在难以言表。还有网友留言抒发疑惑:我能怎么办?
事实并没那么悲观,让我们看看另一个双胞胎实验。
2018年美国一部讲述非法双胞胎实验的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讲述了三个互不相识的男孩儿,被不同的家庭寄养,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他们其实是同卵三胞胎兄弟。
三个孩子虽然成长家庭迥然不同,却有着完全一样的性格和爱好。这个离奇的故事引来媒体竞相报道,也引出一个惊天秘密。
他们的领养机构其实在秘密进行一项儿童精神分析实验,他们把数十对双胞胎寄养给不同背景的典型家庭,跟踪观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这个实验是由当时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彼得·纽鲍尔博士负责,而被他选中的孩子都存在一定的精神问题。
这三个性格、爱好、动作表情都像照镜子一样,都存在一定先天精神问题的三兄弟,在面对人生中最大的危机时,选择却并不相同。
三个陷入痛苦和愤怒的男孩,在大吵一架后,养父母是医生、律师,接受了良好教育的鲍勃愤而离开两兄弟,寻找自己的生活。而成长在中产家庭,养父严格而固执的艾迪,最终选择举枪自尽。
由此看来,养父母的不同,确实不能改变孩子的气质、性格、甚至爱好,更改变不了孩子有精神疾病的事实,但他们确实影响了孩子的选择。而在面对相同境遇时作出不同的选择,不正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人生走向吗?从这个角度讲,父母的教育不可谓不重要。
父母的教育如何在孩子的选择中发挥作用?4岁的小美,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摔了一跤,皮都磨破了。她哭了一会儿,并面临一个对她而言并不容易的重要选择:是冒着再次摔跤的风险继续练习?还是再也不骑自行车了?
这时候,妈妈的鼓励太重要了:你比上次多骑了好几米!你看从那个灯柱到这里都是这次的进步!妈妈为你骄傲!……你还想再多骑几米吗?”孩子的表情舒展了,她已经作出决定,并再次爬上小自行车。
长大以后,小美大学毕业。但求职并不顺利,唯一愿意录取她的公司,开出的工资很低。她面临人生中另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留在大城市苦逼的拼搏?还是回到老家,凭关系进个事业单位安稳一生?
这时候,童年骑自行车的画面出现了,即使摔倒也要再试试。它和先天的气质一起,帮助小美作出这个重要的决定:她要留在大城市拼一下。
在被众多心理学家奉为经典的《头脑特工队》中,这样解释家庭教育对孩子选择的影响。所有的家庭教育,特别是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会变成核心记忆,并形成我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而这些观念和行为模式,与先天气质一起,决定了我们每一次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教育红人樊登也曾提起:在孩子想起父母时,会有一些画面闪现出来,这些画面可能是温馨的、愤怒的、甚至暴力的。这决定孩子对父母的感受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一些正面的核心画面,进而对孩子的每一次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呢?
温馨的家庭画面,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勇气良好的亲子关系带来孩子的安全感和勇气,拥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才愿意选择冒险把困难讲出来,而不是自己闷在心里。如果您跟我一样,曾经无知的错过了亲子关系的最佳培育期,还是可以通过制造温馨的画面、场景,改善与孩子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1、鱼脸蛋儿
可能因为2岁前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老大的安全感始终不足,容易生气。为了让他多笑笑,我发明了这个家庭小仪式:吃鱼的时候,我把那两块鱼脸”上的肉夹给他,并告诉他吃鱼脸蛋儿要笑一笑”。
孩子从此每次吃鱼都要吃鱼脸蛋儿,然后笑一笑;即便有时我忘了这事儿,他也会自己夹脸蛋儿来吃,再自己笑一笑。这让家里每次餐桌上有鱼的时候,都变得温馨、美好,孩子也更愿意表达和分享。
2、过得愉快
再我真正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之后,作出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送孩子到小学校门口时,我不再嘱咐他:注意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而是亲亲他的额头,告诉他:妈妈爱你,祝你过得愉快!
说也奇怪,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半秒钟,坚持了一个学期之后,孩子就开始愿意跟我分享学校的见闻、自己的困惑,分析试卷的时候不哭了,成绩也提升了。
唠叨出的听觉画面,强化孩子的正确观念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老师曾不止一次的强调,一个大人会就落水的儿童,并不是因为他想了许多,而是从小形成的观念让他在一瞬间作出了反应。6岁以前一定要多唠叨一些大道理”,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
受到李玫瑾教授演讲的影响,我有一次我问老大: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老大想了一阵,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就是我给孩子灌输的观念。
因为老大的性格敏感、怕输、爱钻牛角尖,所以我常常会用各种方式告诉他:失败是成功的妈”。这样下来,孩子就形成了正确认识一时失败”的观念。记得有次家长会后跟老师交流,班主任特别表扬孩子,虽然英语话剧落选,却没有气馁,还积极参与相关的其他活动。
俗话说重要的事儿说三遍”,重要的观念应该常常提起。在餐桌上、生活中,多跟孩子讲讲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儿,说说你的看法。潜移默化之中,观念就这样进入孩子的核心记忆,在类似情况出现时,帮助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
父母的行为画面,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小区里收废品的那对夫妇人很好,到家里收废品时掉落在门口不能卖钱的小块垃圾,他们也会收走丢掉。有时还会帮你把其他垃圾也丢掉。她们养了一对姐妹花,姐姐已经上初中,笑起来跟她妈妈一个样。有时候看到小区里的老人买了太多菜提不动,她就会帮人家拿,还送到楼门口。
这对夫妇没啥文化,每天忙忙碌碌,也没跟孩子说太多。但孩子把父母的勤劳、踏实、乐于助人都看在眼里,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当您已经有了孩子,再要乱扔垃圾、出口伤人的时候,是否就应该想一想?别让孩子看到学了去?
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妈妈留言,说白天跟老公生气,真的很想大骂过去、大吵一架。但想想家里的孩子,只能忍了。现在自己气得睡不着,一个人默默流泪。——这是母亲的伟大。
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想要他变成的人。”——蔡康永
孩子的气质、性格,甚至爱好都跟基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一出生就决定了。对于这些,家长无法改变,也不需要改变。父母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影响孩子的认知和记忆,帮助孩子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也许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
我是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孩子。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