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新学期开始,想必很多父母又开始练狮吼功”了。
前段时间,网上报道一位家长因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到突发心脏病,一度引起众多网友的讨论,特别是触动很多家长的共感神经。家长们现在焦虑的不是自己的工作瓶颈,更不是夫妻关系问题,而是孩子的作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就是影响家庭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
其实,家长被孩子气到病,我们在看到家长不容易的同时,还应该想想,为什么他们那么容易发脾气呢?
这么问,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心想你去辅导试试?我不是想抬扛。
我想说的是,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子女对唠叨的父母发脾气,以及夫妻之间发脾气都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对身边亲人发脾气?

我想,家长们肯定是爱孩子的,子女也是爱父母的,以及夫妻之间也是有感情的,那为什么他们要发脾气来伤害对方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发脾气,或焦虑,背后一定是恐惧。
家长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害怕孩子作业完成不好,会影响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不好就意味着以后他们考不上好大学,进而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上好生活……
你看,这就是生气背后的恐惧,即对还没发生的事情的负面想象。
夫妻之间的争吵,也和恐惧有关。
比如,妻子因为丈夫总是下班回家太晚而生气,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不在乎自己。说到底,妻子就是害怕丈夫离开自己。发脾气的意思是提醒丈夫要多关心关心自己。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家长们对孩子发脾气,还是妻子对丈夫生气,背后其实都是恐惧。


人都是自恋的,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你要听我的”。
家长们对孩子生气,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看到孩子太笨,伤到自恋。我这么用心辅导你,你还是不会,不就是显示我没教好吗?”
子女对爱唠叨的父母发脾气也是因为伤到自恋。
爱唠叨的父母,大多是因为孩子还没有谈朋友,没成家,或工作不满意,才絮叨絮叨,但絮叨的背后就是对孩子的否定。他们的常用语是你看谁家谁谁,早就结婚了,你再看看你”,而这样的说法就是在表明他们觉得自己孩子不够优秀”,而这会引起子女的不满,进而用发脾气来防御自恋被打破。
可见,那些控制不住对亲人发脾气的人,很有可能是伤到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恋。


当我们对他人发脾气时,在内心肯定会衡量利弊,这是我们大脑快速判断的结果。我们常说的踢猫效应”,说的就是我们的愤怒情绪会倾向于对比自己弱的对象发泄,这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的。
就像父母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处于弱势,一般不会轻易去挑战父母的权威,这对于家长来说,就是安全的发泄对象。
另外,对身边的亲人发脾气,成本也低,关系容易修复。
比如,子女对唠叨的父母发脾气,父母基本不会记恨孩子,这就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容易修复;夫妻之间闹矛盾,有争吵也不是大问题,因为很多夫妻都是床头吵架床尾合。
因为对一方发脾气,没有太大的损失,成本也不高,那就自然不太会刻意控制情绪,这也是很多人在家里厉害”的原因。


人都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这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亲人发脾气,不是一件坏事。
比如,家长对孩子发脾气,可以让孩子重视学习,知道好好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孩子对爱唠叨的父母发脾气,是在设立界限,即让父母不要过于操心自己的事情;夫妻之间的冲突和争吵,也在表明各自心中的想法,想让对方更加了解自己。
其实,发脾气的背后,是一种需求。
家长需要孩子懂得好好学习的作用;孩子需要家长相信自己;夫妻之间需要明白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这都可以通过发脾气”来获得,这也说明每个人都要活出攻击性,因为攻击性不仅是人的本性,让我们的生命力更有魅力,还让我们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我们常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想想我们会对谁发脾气,经常和谁争吵,更多的是自己亲近的人,这就说明攻击性让我们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
但是,发脾气,或攻击性,一定要掌握度。
这个度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发脾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控制欲,让对方小心翼翼生活,那就是过度;如果你发脾气,只是就事论事,更是从有利于对方角度来考虑问题,那就是好的发脾气”。
比如,家长对孩子发脾气,是为了树立权威,让孩子害怕自己,那就是过度;如果是为了让孩子用心学习,不要马虎,那就是为了孩子好,这就是爱。

那么,我们怎样掌握这个度呢?

这样的看见”自己,就是在提醒自己,认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就像和父母发脾气的子女,在发脾气的时候,能够看见”当时的自己,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这个反省过程就可以慢慢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看见”发脾气的自己后,我们要翻译其背后的信息,即发生了什么,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我在担心什么。
比如,下班到家后,没说几句话,父母又开始唠叨自己的终身大事,这让你非常生气,于是就和父母吵起来。这时,你可以想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自己这么生气,自己担心什么。父母的唠叨也是跟着自己着急,自己生气可能是觉得父母管得太多,不相信自己,那是不是自己在谈恋爱这件事上没有给父母信心呢?自己是不是还可以做得更好呢?这样,我们就会找到问题所在。


我们不能让自己爱的人成为自己的出气桶,他们是我们要好好爱的人,让他们幸福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要放下自己的自恋,认清自己的恐惧,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把发脾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用爱的表达方式和亲人沟通。
家长对孩子用更多的耐心、孩子对父母更多的理解,以及夫妻之间更多的体谅,这些都是爱的表达。就像夫妻之间,如果丈夫在外赚钱养家,想着这是自己的责任,而妻子想的是丈夫付出太多,那么他们就不会争吵;如果丈夫在外辛苦赚钱,想着自己付出太多,而妻子认为那是丈夫的责任,那么他们就会相互埋怨,争吵不断,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爱的语言,即体谅。

要记得,身边的亲人虽然会容忍我们的坏脾气,但这不是我们继续发脾气的理由,因为亲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伤害的。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