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经”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好,不要因为盲从苦了自己的孩子

这篇文章自己想写很久了。

现如今有一个怪现象,貌似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育儿专家,而且特别善于和其他家庭炫耀自己的育儿方法。如果他家有一个熊孩子可能对你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如果他家的孩子正是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很有可能你家孩子即将就是一个新的受害者。

育儿经”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好,不要因为盲从苦了自己的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拿自己家孩子举个例子吧。

前些日子,自己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由于我家儿子说话晚一些,这个亲戚就开始高谈阔论,说自己家的闺女是怎么带大的,现在就该逼着孩子说话,不要给孩子做翻译,要强迫他直到他说出来为止!

其实我也没太当回事,但是在他酒过三杯之后就开始过来和我儿子说话,他的态度和口气一下子就把我儿子吓哭了,然后来了一句:呦,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妈宝男吗?”我抱起了孩子,开始安慰孩子然后离开那个亲戚的视线。我告诉孩子;叔叔在逗你玩呢,今天表现真棒!”

其实,我们一年见过也没几次,他也不会了解我们日常的带养方式和孩子的生活习惯,社交方式,没有系统的根据就开始高谈阔论,对其他家庭的孩子进行判断,自认为是一种没有礼貌的沟通方式。

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真的是屡见不鲜!

其实也不是自己护犊子,但是我也不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真的是妈宝男”,我很反对给孩子贴标签,戴帽子,何况还是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

面对市场上众说纷纭的育儿经,网络上各种大V们的育儿之道,邻居亲戚的各种育儿建议,你有没有被搞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还是说,你各种方法都愿意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尝试一下?

针对这个问题自己还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思考一下:

一、学会辨识专家”的真实性

各种网络平台中提示的专家建议”是不是真的是专家?

专家给出的建议到底是对症治疗还是旁门左道,还是只是为了推销,吸引眼球?

比如说,有的网络上有文章以孩子说话晚,自闭等夸大言论吸引家长眼球,写了很多普遍会存在的问题,而且会家长专家建议的头衔。让家长越看越觉得自己家孩子有问题,而文章的最后却是推销他的私人医院或者某个培训机构。

有的文章说孩子皮肤敏感,如何保护,调理,文章最后却是一个婴儿护理品牌的链接。

这种文章很多,这种带着专家的帽子,打着专家的旗号误导父母的也很多,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别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品。

当然也有真的普及育儿知识,号召科学养育的专家,对于他们我们还是要给予尊重的。

育儿经”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好,不要因为盲从苦了自己的孩子

二、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保护孩子,教育孩子

孩子最相信的人就是父母,如果孩子不喜欢做一件事,你告诉他:妈妈会保护你的,你放心。”孩子有时候就会有成倍的勇气去完成一件他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如果别人说你家的孩子不够好,孩子即使听见了可能也不是很在意。

可是如果你说孩子不够好,孩子很有可能就失去了自信。

所以,在外面的时候遇到指责与批评,你是应该顺势指责孩子?还是做孩子的保护罩,把孩子保护起来?

其实,我真的会选择后者!

优秀的孩子有很多,你家的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孩子不够好,也是你的带养方式出现了问题,那么也一定不是一时的!

所以,遇见左邻右舍给你灌输育儿经”的时候,你还是先选择在头脑中过滤一下,然后回家认真思考梳理,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怎么样去在自己家的孩子身上去有针对性的去落实。

三、新方法,老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对的方法

现在教育孩子真的是很心的一件事,有的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人说孩子应该多讲道理”,越来越多的育儿书教育我们说不打不骂,教育出阳光宝贝”。

于是,我们知道了吼骂的危害,知道了尊重的好处,知道了平等的意义,可是我们越来越不会管孩子了。

偶尔的一次情绪失控,孩子迎来了久违的一顿揍骂,你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孩子居然懂事了!这是什么道理?

你突然意识到,你说的一百句道理不如这一顿揍有效果,孩子还更体谅你了,这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些就是我们过度夸大了育儿经”的作用,哪里有什么真正的以一敌百的育儿真经!

国有千万家,家有千万娃,家家不一样,娃娃各不同。

育儿经”并不是了解的越多越好,不要因为盲从苦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总结一句话:什么有效就用什么方法,打有用打的,硬的不行就是得讲道理,用软法子,没办法!

育儿最忌讳的:今天换一个方法,明天换一个方法。

今天认为李阿姨的方法对,明天认为张奶奶的方法对,后天看了个文章,视频觉得人家说的都对,可怜了自己家孩子天天被折腾,最后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对的。

所以说,孩子还是自己的,不要追着别人的节奏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坚持下去。

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坚持下去。

不要三天两头换方法,不要让孩子在你的牵制下走那么多的冤枉路。

顺其自然也许会长的慢,拔苗助长一定不可取,或许给他制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坚定的陪着他成长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