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学习会导致思维定式、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这要看怎么学

先一起来感受一下,孩子们眼中灵动奇妙的世界:

春天就像

绿色的蜡笔头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火星人在把生命种子

运往水星的途中

不小心落到地球上

然后世界就这样诞生了

……

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孩子的脑袋中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仿佛是转世的智者,那些突然迸发的想象力,就像是未知的流星雨,从天而降的那一刻,璀璨了静默的夜空。

他们身上这种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意,正在随着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受到父母们和教育专家们的重视。

因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在未来的世界里,一些重复性高、很机械的工作可能都会由AI等应用代替。到那个时候,最能与AI抗衡的,就是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矛盾的是,就在父母们越来越关注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同时,困惑也随之而生:为什么貌似随着孩子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想象力却反而越来越少了,孩子学习知识、技能会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站在成人的视角,这样的困惑是有据可依的:成人的知识和经验都远胜于儿童,丰富的阅历便于我们快速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陷入管窥状态,这势必会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渐行渐远。

那么问题来了,学习真的会破环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我们试着一起来追根溯源,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两个方面探究一下,看看二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相爱相杀?

首先,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何形成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看起来很神秘,按照定义来说:想象力,是我们在大脑中形成全新的画面或感觉;创造力,是在想象力的基础上,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二者的形成都基于大脑中的已有的信息。

也就是说,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运用已输入大脑的信息,通过一些独创的方式整合出与众不同的信息。

关于其中的形成过程,具体可以分解成三个步骤:

(1) 信息输入大脑,包括信息输入的内容和方式。也就是说,输入大脑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是怎么输入大脑的。

(2) 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说,孩子作为接收信息的主体,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把输入的信息在自己头脑里消化吸收,重新整合,理解运用。

(3) 信息的输出,也就是说,孩子将自己所获得、所理解的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输入,在此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发现多种的可能性,想象不一样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继而,想象各种眼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才有可能用眼前”没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否则,他们就没有想象、创造的依据,就类似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看到这里,也许父母们的问题又来了:既然想象力和创造力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输入,按理说,成人的知识和信息量要远多于儿童,却为什么很难产生儿童的那些奇思妙想呢?

这是因为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成人不太一样。

在认知过程中,成人的注意力,要么被外部事物吸引,要么由内部动机决定。而且,注意力就的使用就像聚光灯一样,只注意对自己有用的或者重要的东西,其他的都被排除在注意力之外。

而儿童的注意力多数由外部刺激决定,由内部动机决定的注意力在学龄前发展的非常缓慢,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物的牵引而转移。注意力的使用也像是散光灯一样,光线几乎能照到周围所有的事物,特别是当这些事物是新鲜的。

散光灯一样的信息扫描方式,可以令孩子拥有更全面的视角,也正是因此,儿童可以从成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想象事物,显得很具有创意,因为想象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之前所获得的信息。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随着自身兴趣、内部动机等增强,掌控注意力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注意力的运用也会越来越聚焦,相应的,一些奇思妙想的角度也就减少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们会觉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貌似随着知识的增涨反而减弱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片面的视角。

因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其实是生活中合力”的结果。

孩子置身于一定的成长环境中,如果我们把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成一个置身于很多力量中的目标事物,那么,指向这个目标事物的作用力会有很多。

比如,孩子参加的画画、手工等课外活动,对想象力和创造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力?是促进还是阻碍?促进多还是阻碍多?其中会有此消彼长的作用力吗?孩子接触的很多人,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人,对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小伙伴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孩子置身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会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因此,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不应该太夸大某个单一的维度的影响力,而是要综合考量:在孩子的生活里,哪些作用力可以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哪些会对想象力产生抑制的作用?各种作用力产生的合力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呢?以及,父母们如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更多正向的作用力?

当父母心中有了合力”这个概念,就会少很多纠结。就好像,如果你在迷宫里,会很难走出去,但是如果你跳出迷宫,站在迷宫的上方,就很容易辨识方向,知道该怎么走出去了。

下面,我们顺着合力”这个视角,进一步分析一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帮助他们增强正向作用力?

1、 学习和体验的信息要符合而儿童发展水平

从上文中已经得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离不开信息的输入,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信息量摄入越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育土壤就越肥沃呢?

儿童不是一个消极的容器,这边信息输进去,那边就原封不动地把信息输出来。儿童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者,他们在接受信息之后,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信息,并以特有的方式输出。

因此,信息的内容质量和输入方式要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的信息才能被他们理解,继而以他们自己特有的方式输出。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两三岁的宝宝是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这个年龄段,他们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探索和了解世界,符合认知特点的学习方式是一定要联系实物。

以认字为例,比方说球”字,如果不和实物联系起来,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跟他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即便是每天念很多遍,通过强化,他们看到这个字就能念出来,也不代表他们能真正理解球”的特性。

这种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灌输式”的信息方式,看似在引导宝宝学习,实际上却是破坏力孩子探索世界、发现各种规律的积极性。

因为这种输入方式割裂了知识和体验,信息虽然被输入到儿童的大脑,可那只是一个呆滞的字符,儿童无法因此具备分析、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也无法和他们之后的经历产生连接。

当要求他们输出的时候,他们也就无法以自己的方式输出,只能以当初输入的方式输出、或者干脆忘记了。长此以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内在动力,最终也就破坏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正确的学习方式是要联系实物,带领宝宝以动手亲身体验的具体方式去学习。

比如,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玩球,感受拍球时的触感,同时,问宝宝一些问题,也鼓励宝宝提出一些问题。有了具体的体验,才能真正的理解,这样学习、联系起来会更快,记忆、运用相对也会更好。这些就是打下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父母们在引导孩子输入信息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常提醒自己,有没有允许孩子体验、观察、思考、提问、犯错,有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些做好了,输入信息才不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习的过程要容许儿童试错和探索

儿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对输入大脑的信息,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处理、理解,从而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吸收信息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因为那往往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如果父母等不及,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去灌输,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尝试、学习和发现的过程,破坏了孩子独立思考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比如,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经常会有长辈忍不住指点”:应该这样玩才对……,类似的指导”还有很多。

父母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不遗余力的指导其实是在破坏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专注玩耍、探索的过程,也是开动脑筋思考的过程,父母们要耐心地赋予孩子灵光闪现之前的观察和探索时间,可能多次尝试之后,他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摸索到解决方法了。

这种发现带给孩子的快乐和成就感,会比父母直接教给他强烈得多。以后他再碰到问题,还会先尝试自己努力解决,这种良性循环会让他们学习得更多,也强化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正是他们探索世界奥秘最强劲的动力。有了这些动力,才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3、 不要追求标准答案,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表达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何输出的呢?

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可以通过语言、书写、画画、搭建某些作品等方式,让他们得以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按自己的理解、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要允许孩子自由表达。

而现实中的问题是,很多的父母和老师不知不会觉中创造出一种追求正确答案”、追求唯一标准”的教育氛围,这是现有教育体制导致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这种弊端会延伸出很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孩子的自由表达、打击孩子的探索欲。其实很多时候,很多问题并没有一个最好的或最正确的答案,比如,艺术的表现,再如自己对一个问题的想法。

只有当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他们才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用担心自己会被否定和斥责。反之,限制孩子追求条条框框里的答案,会很容易破坏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