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的豆豆宝宝骑着小自行车跟随父母来我这里上课。他在看到我第一眼的时候哇哇哭了,用力蹬着自行车后退,嘴里说着:不要,不要!妈妈和爸爸上前哄了一会,豆豆宝宝还是哭着不愿进屋。我回身拿了一个Q版小超人,它软软的,捏起来手感很舒服,扔起来会弹跳起飞出很远。我将捏捏乐小超人递给豆豆宝宝,他起初不要还是哭,我将语速放得更慢些,语调再提高一些,豆豆宝宝喃喃地说:我要去外婆家做菜菜,做饭饭。我笑着告诉宝宝:你来张老师这里做吧,我和你一起玩。宝宝不哭了,和我进了工作室。
其实,我的工作室没有厨卫,一根青菜也没有。豆豆找寻后显然有些失望:我要做饭饭。我引导豆豆坐到椅子里,拿出彩笔,又拿出一张纸:来,我们先做”菜菜,你喜欢胡萝卜吗?你来画一根,胡萝卜什么颜色呢?好的,红色的胡萝卜,宝宝真棒!
豆豆很快在纸上画出胡萝卜,接着,我引导宝宝继续用不同颜色的笔画青菜或者鸡蛋等。
在豆豆安静地做菜”过程中,妈妈和我说了她的困惑:豆豆宝宝哭的时候,怎么都哄不好,有时一哭就一两个小时。就像刚才,如果他不进来,怎么都不进来,只想要做饭,其他任何游戏都不要,如果没让他玩做饭游戏,会一直哭下去。有时,豆豆喜欢做重复的事情,比如来来回回走一段路、上上下下坐电梯,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些情况呢?
其实豆豆妈妈所描述的情况很多宝宝都出现过,我们来找寻方法解决。
1. 2-6岁幼童出现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正常的,妈妈们不必担心。在我们成人眼里看似重复枯燥的无意义过程,其实是孩子们在找寻答案。曾经,也有一位四岁男宝宝喜欢坐地铁,每天从浦西做到浦东,如果强行拉下来,宝宝会不开心大哭。成人难以理解孩子在地铁里重复的意义,如果以心理分析来讲他是在找寻答案,那么他在地铁里找寻什么答案呢?我不要去猜孩子的答案,因为用绘画分析来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他的眼中,每一站的站牌不一样,他最喜欢的是浦东某一段,是从地下行驶到走向地面的那一刻。如此类推,豆豆宝宝上上下下电梯是在寻找什么呢?来来回回那一段路在记忆什么呢?虽然他只有两岁,不怎么会画更不会表达,可我也大概能确定:他在感受,感受电梯轻微的晃动,感受那条路上的不同。这是多么温暖且好奇的心理啊!
2. 当父母了解孩子并不是无意义地重复行为时,会支持吗?也许大部分的父母会表示:应该支持,可是,这样的陪伴的太累了。是啊,孩子们在每一次重复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但是父母却会在陪伴重复过程中渐渐失去耐心。那么给予建议:幼童的强迫”行为需要满足,六岁之后对于枯燥重复行为也具有一定承受能力。比如需要反复练习,枯燥的乐器,写作业等等。如果希望孩子在将来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枯燥重复学习,就是学会重复的过程中进行有趣的引导。显然,我要更强调有趣的引导,除去本身乐观细腻的父母之外,有些父母确实需要学习有趣”。有趣往往不在于知识点讲述,比如现在是23楼电梯,而是感受:哇,宝宝我们现在好高啊!好玩吗?如一直在地下疾驰的地铁穿上地面的那一瞬间,父母不要只是说:现在到松江啦,可以换成:哇,刚才我们在地下飞,现在我们在空中飞驰啦,你看小树,房子,小汽车都被我们甩在后面啦!孩子们自己发现和感受真的很慢,需要一次次来,如果配合父母有趣引导,也许就两三次就找到答案或确定感受了,这时就不需要多次往返陪着坐地铁了。如此满足孩子的强迫”且能被引导,六岁后的学习一定会:既受得了枯燥重复且又快又准确!
豆豆做”好胡萝卜青菜之后要炒菜,我对豆豆妈妈说:父母首先情绪稳定就能想到安抚的方式,来,跟我学!满足豆豆的行为,有趣地引导他!
办公室的窗台上摆放着一束束仿真太阳花,我摘下一朵告诉豆豆:这是花花碗。现在我们把胡萝卜切碎放进花花碗里。我带着豆豆一起做:将画有胡萝卜青菜的纸一点点撕碎(切菜):你看哦,我们的小手手就是菜刀,切(撕)得好仔细,好碎哦(这个过程就是满足)。然后,我又找了矿泉水瓶:宝宝,这是我们的火炉哦,把花花碗放上去就看可以煮菜了。
一个小时,豆豆宝宝不仅没有哭闹,对于我的做饭饭游戏着迷了,于是我将花花碗和矿泉水火炉送给他,宝宝放进自己小自行车框里开心地回家了,临走时奶声奶气地对我说:明天,我还来上课。
父母需要记得:幼童在重复阶段,不可强势打断,否则将会失去对于枯燥”的耐心。引导幼童在重复中行为中强化感受,如此才能让他准确感知:虽然事件是重复的,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父母切记不要以自己认为无意义的行为就去转移孩子的好奇,父母要先学会在无意义中找寻快乐或者不同,孩子的聚合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在成长必然阶段会得到良好的引导与培养。
编辑:小美
实习编辑:乐菇君
责任编辑: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