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不打不成才”,这句话有的人认为对,那是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是用棍棒打出来的才子,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句话不对,他们认为父母打骂孩子,就是父母的一种无能的教育,父母在言语上改变不了孩子的思想,只能用这种野蛮的手段来教育孩子,逼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明确规定,学校和家长都不能体罚和打骂孩子,但是,这样的规定只能限制在学校里,而不能限制在家庭里。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他叫晓南,他是一个博士生,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棍棒下长大的,在父亲的教育观念里,就认定这样一句话不打不成才”,所以,当晓南长大后,在他回忆他的童年生活时,几乎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正是因为这样,晓南博士毕业后,从来没有回过家。
可是,有人就会说,晓南虽然在童年时期缺失了快乐,但是,他的人生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说这话的人其实很可悲,那是因为人的童年生活一生只有一次,而能够考取一个博士文凭的机会却不止一次。
那么,在晓南小的时候,晓南的父亲具体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1. 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养成一个念书的习惯
晓南的父亲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个时期是最好定性的一个阶段,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要让他遥遥领先别人,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只要考试就一定要拿第一的个性。
在这种环境下,晓南在不该承受压力的年龄,却承受着如同一个高中生一样的学习压力,你说他能快乐吗?
2. 为了能让孩子在家里读书,父亲采取了监督的措施
每个孩子在年龄很小的时候,他们都是很难定性的,孩子都是一个活泼好动的性格,他们很难在一个地方安静的呆上10分钟。
晓南的父亲为了让他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会在晓南读书的时候,在晓南的身边陪着他,在晓南的意识里认为,父亲这是在监督我,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身上,实行监督的政策,即使孩子在你的威逼下学习,那么,他肯定也是眼在看书,心在外。
3. 为了让孩子安心读书,家里从来没看过电视
一个人的童年本来是充满快乐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晓南的童年里只有读书。
看电视是孩子童年的娱乐项目之一,电视上的动画片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还能给孩子带来知识,但是,晓南的父亲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看电视就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晓南在童年时期,就没有看过什么动画片,他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就少了很多话题,也因此造成了晓南内向的性格。
4. 父亲有时还会对晓南采用利诱的方式,刺激孩子努力学习
在生活中,应该不止晓南的父亲一个人这么做过,应该很多家长都用过利诱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喜欢上一样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给孩子定一个目标,如果孩子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家长就会给孩子相应的奖励,这种方式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给孩子使用这种物质诱惑的方式,来刺激孩子学习,那么,就会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
晓南的父亲很注重这一点,所以,这种用物质利诱的方式,他只是在晓南小的时候用一下,在晓南长大后,就不再用了。
5. 晓南在父亲的棍棒下成长
晓南在小的时候,属于那种智商平平的孩子,所以,他的成绩有时也是很一般,这就少不了父亲的打骂,但是,晓南是那种不屈服的性格,父亲越是打他,他越是不学,有时也不是他不会,只是他心里不服。
晓南在父亲比较强硬的教育下,就造成了与父亲相对立的性格,他想考大学,然后不回家的想法,就在他心里暗自产生了。
晓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打骂孩子的这种野蛮的教育观念是不对的。
那么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时,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 家长应该软硬兼施
孩子在犯错误时,如果我们家长对孩子不进行责罚,孩子会认为,反正你们不打我,孩子就会为所欲为,所以,有时候适当的体罚还是可以的。
2. 严厉不等于打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管教和约束,只是程度不一样,适当的严厉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严厉并不等同于责骂和棒打,适当的严厉只需要教会孩子:有些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有些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