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武志红做客《圆桌派》再次提起溺爱”话题,并强调溺爱是中国式家长发明的词,目的是为了伪装和当借口。
这句话乍一听好像有违常理,毕竟在中国家长的普遍认知里,溺爱”就是意味着父母给孩子爱太多,由此导致了孩子的无理和放纵。
可是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溺爱”,也许之前的种种还真只是表象。
1溺爱背后是控制知名心理学者曾奇峰曾给自己女儿写信,他写道:
有些父母会把自己弄的惨兮兮的,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工作。”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
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利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
对父母哪怕是无理的要求,都无条件地服从。
目的是,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个样子,是父母想成为,却没能成为的。
这样的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真实存在。
他看见的,是他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理想自我”。
而这时,父母必须承认:你爱的并非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在这段话临摹的人物形象里,不禁让人想起去年火遍网络的男星:朱雨辰。
朱雨辰的妈妈可谓是溺爱的典范:
她每天凌晨4点起来给儿子熬汤,坚持了十多年;
儿子在哪儿工作,她就全程跟到哪儿;
一日三餐全都给儿子安排的妥妥当当;
.....
不仅如此,朱妈妈还特别擅长使用苦情戏,一旦儿子想反抗,她就会对朱雨辰哭诉: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
中国亲情里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溺爱式语句永远都有如此的魔性,它让父母在全都是为了孩子”的剧本里太过入戏,以至于用以变态自虐的方式好让自己扮演无私又伟大的付出者,而孩子则被迫成为无能又缺德的索取者。
为什么我们说不要溺爱孩子?因为在溺爱的情景下,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相反是浓浓控制,于是孩子便开始反叛,开始恨。
溺爱成恨”,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夸张,但在精神分析学的视野下一切却都很说的通。
在拉康所强调的临床里,像这样溺爱的母亲是躁狂的母亲”,是太好的母亲”,是一位不讲规矩,不讲原则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既放纵自己又放纵孩子,不愿对自己和孩子说不”的母亲。
16年霍大同在《两类母亲,两类临床》的专题讲座里专门谈到溺爱,他说:
溺爱”就是将孩子淹死在母爱之中。
在母爱中感到窒息的孩子会做出一些攻击性的行动来试图摆脱母亲的溺爱,摆脱母亲的控制,这样爱就转化成了攻击,转化成了恨。
而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难能体会父母的不易,难以做出反哺之事,因为他一开始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就是恐惧与控制,而非爱。
就如同朱雨辰曾对其母亲所述那般:你这是要搞死我。”
2溺爱的本质是不爱美国心理学家埃文斯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妈妈和她7岁女儿买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她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所谓溺爱,其实不过如此。
在这个场景中,在场的群众和母亲眼里这就是纯粹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可是从上帝视角里我们却发现孩子体会到的居然是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所谓的内在小孩”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父母”则是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在童年时,孩子与父母亲等重要亲人现实关系的内化。
事实上,我们常讲的自爱,实际上就是内在父母”爱内在小孩”;
而自信,则是内在父母”赞赏内在小孩”;
所谓的自立,则是内在父母”尊重内在小孩”的独立空间。
再回到开头那个冰淇淋的故事,我们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母亲执意要女儿买巧克力口味儿的。其实这是因为是母亲自己喜欢巧克力味儿的,而她实际上则是在满足她心中的那个内在小孩”。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不得不承认,溺爱的本质其实是不爱。相反,更多的则是爱自己。也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而非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3真正的爱不嫌多最近,在网络上尤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辛辛苦苦付出全部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实际上这也是溺爱,同时也是不爱的一种表现。
如同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述: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亲所能给予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那么我们不禁想问,既然溺爱的本质是不爱,那么真正的爱可否多多益善?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必须搞清楚,究竟什么样的爱才算真爱?
在心理学中,对于真爱与溺爱的划分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那就是:溺爱给的是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懒惰的爱,而真爱给的是自由,本质上是以孩子的成长为核心。
另外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之所以不能一把抓就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心理类型是不同的。
还记得那个青年企业家孙博吗?在第二季的《奇葩大会》上,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就专门例举到了这个人。
孙博小的时候是个精力旺盛的小孩,中午老是不睡午觉,所以幼儿园就认为这是个事儿,要让孙博的家里人想想办法。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孙博的奶奶直接辞掉了工作来幼儿园陪她。像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儿,然而在孙博的成长历程里却常常如此。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溺爱吗?传统的观点看来这好像是溺爱,但其实它不是的。因为在这里,孙博奶奶的爱恰好满足了孙博的成长需求,也即上面提到的不同心理类型的孩子要运用不同的养育方式,所以这是被看见的爱,而非溺爱。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爱也是不尽相同的。真正的爱应当是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这里大致可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4家长活出自己,才不会在下一代找存在感0~1.5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1.5~3岁期间,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同时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
3-6岁,鼓励和支持孩子自主;
6-12岁,帮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感;
12-15岁,给予孩子尊重与空间;
15-18岁,帮助孩子找寻自我,认识自己;
其实,不管我们家长对溺爱”二字是否有误解,但总的说来这里却有一致的结论,那就是:不能溺爱孩子。
但即使这样,我们却发现,身边仍然多的是溺爱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还是上文所提到的内在小孩”的问题。
一个人究竟什么时候学会了真正爱人?在精神分析学的视野里,一个人开始学会爱人实则是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了爱自己的内在父母”。而内在小孩”又是童年时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小孩”能够开始爱,那么这就表明这个内在小孩”是丰盈的,是充实的,而非匮乏。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丰盈,不匮乏呢?答案就是:学会自私。即是:先学会爱自己,而后再开始爱他人。
《精神分析引论》里,弗洛伊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孩童总要先爱自己,才能学会牺牲一部分自我去关爱他人。即便他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某些人的喜爱,那也是因为他需要他们,不能离开他们,总之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直到后来,爱的冲动才脱离自私。人可以说是因为自私才学会爱他人。
由此可见,人必须先学会爱自己,才有可能真爱他人,否则带来的不是创伤就是互相亏欠。比如常有新闻报道称有父亲顶着一两个小时的烈日只为给孩子占个车位。这样的无私付出是爱吗?其实更多的是种伤害。
不仅仅在这个例子里如此,那些报道里称为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父母,甚至是之前火遍全网的《啥是佩奇》里爷爷其实都是如此。溺爱”的另一个假象就是过度付出,而过度付出的真相则是:付出是强者能力的展现,而接受则是弱者的姿态。这些剧情里,父母扮演了无私又伟大的付出者”形象,为此孩子则不得不成为无能又缺德的索取者”。
这样的爱不得不说是种最有压力的爱,同时也是种很沉重的心理包袱。可以说如果父母们不能先活出自己,懂得适时自私爱自己,那么这样的剧情就会一再上演。
最后分享一句作家艾小羊的话,以此作为结尾:
我一直觉得父母开心过好自己的生活,对孩子也是一种好的教育。至少你让他发现,人活着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愿意好好努力,好好活着。”
作者:儿童心理大讲堂
原创文章,请勿侵权。
转载请联系后台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