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近视率逐年递增的发展,不少家长对此十分忧心,担心自家的孩子也会患上近视,毕竟近视对自身生活有着诸多的便之处,高度近视还会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有很多家长都想要管好孩子的视力问题,奈何可是孩子太小,表达能力有限,根本不知道近视的发生,或者发生了近视,也不敢向家长汇报情况。另外,也有家长没有绕开护眼的谣言和误区,存在不全面的认知,结果让孩子的视力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及早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成为一个聪明、负责任的家长?注意以下几个表现:
1. 揉眼睛、眯眼看东西
孩子不管看近处,还是看远处,都会习惯性、下意识地揉眼睛或者眯起眼睛。这个动作意味着孩子可能有100度以上的散光,200度以上的近视。家长要知道眯眼、歪头、揉眼睛等不起眼的举动,可能都是孩子视力问题的早期征兆。
2. 看电视凑得太近
如果孩子看电视时,喜欢经常往前面跑,还必须离得特别近。这种情况,就要怀疑孩子有近视或散光的可能性。
3. 歪头看东西
孩子平时看东西没有异常,一旦集中精力看东西时,就会把头歪向一边。这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是近视散光,一种是近视同时伴随着斜视。
据了解,0~7岁孩子眼睛发育是关键期,3到5岁是孩子视力发育的敏感期,视功能在逐步完善,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视力问题治愈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在这个关键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要家长参与,采取干预手段,才能及时防控孩子的视力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学龄前孩子的视力呢?
1. 孩子总眯眼,尽早去查眼
2. 不要让孩子们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3. 不要在强光、阳光下写作业
4. 每天要有充足的睡眠,学龄儿童不少于10小时
5. 不要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要让他们适当地运动休息
6. 不要在行走时、乘车时,以及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下看书
7. 阅读、看书时,背部伸直,应该与书本要保持至少33cm的距离
8. 写作业时坐姿不正、趴着、低头、歪着脑袋写字的学生,纠正坐姿
眼一生视光服务机构刘东光教授提醒,学龄儿童视力问题,大多数由于日常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所造成的,家长需要对此引起高度重视。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视力调理效果与开始矫正的年龄密切相关,小儿6岁以前是调理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及时调理,是能够让孩子视觉发育恢复正常的,一旦错过调理的有效时机,视力调理难度增大,甚至因为延误病情而导致”失明,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职业及前途。如果及早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可以及时寻找低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的防控方法。因此,视力调理时间越早,视力也能恢复得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