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到教育问题,育儿专家们都会强调:父母一定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在赞美声中成长的人往往更加自信乐观。”
但却有一小撮家长难以认同这个观点,他们反馈:我经常表扬孩子啊,可是效果却越来越差。为了鼓励孩子,我还经常花大价钱给他买玩具。可孩子非但不领情,学习成绩还下降了。”
出现这种问题,是否说明赏识教育没有用呢?
我们来看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剖析一下背后的原因。
有位老人在乡下休养,附近却住着一堆顽皮的孩子,天天在他家门前追逐打闹,搅的他不得安宁。
老人想了个办法,他叫来这群孩子,告诉他们:以后你们来这里玩,我会给你们糖果做奖励,谁的声音越大,获得的糖果就越多。
孩子们很开心,却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刚开始,老人的确会履行约定,每天都发放很多糖果。但慢慢地,奖励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们甚至完全得不到了。
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孩子们特别生气,干脆再也不到这附近玩了。
孩子们吵闹原本是受童心驱使,没什么目的性,玩得高兴就是最大的回馈。可是老人的糖果让他们转移了注意力,玩乐的目标变成了外部奖励。
目标变了,内驱力也没了,所以原本的快乐也没了。
赏识教育的本意在于消除孩子的自卑,解决他们动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很多家长依葫芦画瓢,滥用肯定和夸奖,反倒让孩子觉得父母在忽悠自己。
比如孩子明明在考试中犯了粗心大意的毛病,得了95分,家长却蒙头鼓励:这次考得不错,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这种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鼓励,反倒让孩子觉得敷衍,还不如家长理性分析:这道题你明明会做,为什么出错了呢?”引导孩子自我反思,表达出内在的情绪,从而改掉粗心的毛病。
还有些家长太过注重物质奖励,不论孩子在生活中表现良好,亦或是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父母都以奖品甚至现金作为表彰。
这样的奖励如同故事里老人的糖果,让孩子们误以为好好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
有些孩子养成了考试作弊的坏毛病,往往就是因为家长的错误赞赏。
同时,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他们的物质需求也会逐步攀升,很难有家庭能够做到全盘满足。
一旦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期待,他们就失去了努力的全部动力。在大学里玩物丧志,或者在毕业后回家啃老,这些都是很典型的社会问题。
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零批评”,不仅需要抓住时机,讲究分寸,还要掌握赞美的技巧性。
1.不要只在意结果,多关注孩子的努力人和人的天分确实存在差异,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应该明白有些人轻轻松松就能拿第一,有些人很努力才能进前十的道理。
身为家长,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努力。
2.注意表扬的时机和环境有些孩子的性格外向,老师和家长的当众表扬,往往会让他们更加有动力。还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内向,当众表扬容易适得其反,让他们背负压力,甚至感觉自己不合群。
换句话说,教育不能照搬照抄,还是要因孩子的特质做出调整。
3.掌握批评和赞美的艺术批评和赞美最忌讳的就是过于笼统,毫无重点。
孩子学习认真努力,家长说你真棒”;孩子勇敢创新,家长也说你真棒”。这种不走心的赞扬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在敷衍自己,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又或者是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只是批评教育一顿,满口你真让我失望”,却丝毫不谈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赞美和批评有一个公式:描述事件+表达感受+提出建议。
比如:老师说你今天在学校里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妈妈觉得你很优秀,你要保持这个好习惯哦!
4.把握统一的标尺,切不可随家长的心情有些家长会把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带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今天心情很好,孩子是对是错,统统都奖励。明天心情糟糕,哪怕孩子考了满分也要教育一通。
孩子不是父母发泄情绪的工具,家长自身一定要把握统一的评判标尺,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情切换。
真诚的对待你的孩子,用心地肯定和赞美他。
孩子天真单纯,父母的赞扬未必需要昂贵的玩具,有可能只是一个骄傲竖起的大拇指,一个温暖的拥抱,或者是一个完整的周末陪伴。
关于今天的话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欢迎留言评论,和我们一起交流哦。
如果宝妈宝爸还有什么其他想了解的话题,可以告诉我们。写文不易,多多帮我留言点赞转发哦,雨滴医生谢谢你了!#清风计划##聪明孩子养成记##关爱新妈妈#
免责声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与本人就职单位无任何关系。 如果我的科普内容有误,请留言告诉我,我非常愿意核实并更正。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