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话”的孩子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统计一下中国家长们对孩子说的高频词,听话”绝对高占首位。
特别是一众爷爷奶奶,甚至是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长辈就是权威,不听话就是蔑视权威。不管权威”们的话对不对,孩子要乖乖听从,不质疑不反抗就对了。
我作为家中长女,从小被家里教导着要听话”,我也确实很听话,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口中夸赞的乖乖女”,小时候甚至以真乖巧”的评价为自豪。
可是这么听话”真的好吗?

因为要做个听话省心的孩子,小时候的我就知道说多错多,所以沉默寡言成了我的标签,以致后来长大了也不善言辞,20多岁在人多的时候讲话还会脸红;
因为要做个听话孝顺的孩子,从小到大我没忤逆过家里长辈,小到穿什么衣服、长发还是短发,大到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我都听家里安排。我早早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差到令人发指,20多岁的人了,独立生活还有点困难;
因为要做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我从小就会察言观色,看大人脸色习惯性讨好,就怕失去乖乖女”的标签,现在,讨好型人格让我畏畏缩缩,害怕被人讨厌。

家长们喜欢孩子听话”,殊不知,看起来正确的听话”教导,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无法独立思考,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了顺从别人,性格懦弱,循规蹈矩,易成为讨好型人格”,也缺少大格局的魄力及勇气。
02比听话更高级的,是内化规则意识,遵守规则。
作为家长,为什么这么喜欢孩子听话”——在家要听父母的,学校要听老师的,工作要听领导的,到底什么时候能让孩子听自己的?
一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教导,百善孝为先,长辈为尊,长辈的话必须言听计从,俗语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但作为家长就这样要求孩子听话”,真的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每个人提出的观点,只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下存在,孩子是全新的生命,为什么一定要按照你的、在当下社会可能不适用的经验和想法去活?孩子是无限可能的,而我们的经验认知是有限度的。

另一则,家长心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都能懂事”——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但是我们能不能不要简单听话”二字概括所有,比听话更高级的,是遵守规则,引导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尤其重要。
03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来源于百度百科官方解释)
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他们没有规则意识:在电影院观影时嬉戏打闹,是不遵守公众场合秩序;怒拆亲戚家3万元手办,是不遵守别人东西不经允许不能乱动”的人际交往规则;还有扬沙子致同伴失明的、地铁上吃包子的、可乐浇钢琴获赔近20万的、小区停车场花样划车的……

遵守规则是自发性行为,来源于发自内心的规则意识。要怎么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怎么样能在孩子的生活细节上进行规范并强化呢?
1、根据年龄段设置规则
规则意识建议从孩子2岁起、可以听懂大人语言时开始建立,这时可以制定简单的规则耳提面命,3岁以后把规则一条条写下来,让孩子开始跟读并背诵下来。
儿童身体和心理日新月异,发育迅速,3岁孩子和4岁孩子在认知层面就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各类规则也要与时俱进,适当修正。
如3岁以下的孩子,应该要在8点左右上床睡觉,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9点才上床睡,而6岁以后的孩子,就可以10点才上床睡觉。
规则的制订可以分门别类,如餐桌礼仪、生活规则、安全规则、在外的社会规则等,具体可根据自家孩子需求建立。需要指出的是,规则指向必须明确具体。
例如,说话要讲礼貌,这个规则就很生硬无趣,那么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具体规范为见到熟人主动打招呼”;
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规范为见人主动打招呼,回答问题时带上对方尊称;
6岁以上孩子,可规范为见人主动打招呼,对话中注意眼神沟通,回答时带上对方尊称”。

2、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禁果效应”,在没有说明禁止理由时,越是禁止和隐瞒,越能激起好奇和尝试的欲望。
在教育孩子时同理,仅仅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不告诉他为什么,那么只会起到反作用。
如规定吃饭前1小时不能吃零食”却不做解释,那么孩子肯定会想方设法在饭前吃到零食,因为被禁止,欲望反而更加强烈,如果在制定规则时告知孩子,吃饭前1小时吃零食了,就会霸占胃容量吃不下正餐,会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容易生病,孩子就更能深入理解规则。

3、适时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生活有了界限与范围,才会更加规律,孩子也能对生活有预知和期待,从而感觉到愉快。
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参与制定自己所要遵守的规则了,只有让孩子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他才会有对自己的掌控感,化被动为主动,会更加配合。
例如上文提到的睡觉时间,就可以跟孩子商量着来,但是这个商量是要有技巧的,因为孩子会讨价还价哦。
4、家长态度是温柔坚定但不强硬
温柔,是不要因为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就开始打骂,那样的遵守只是惧怕严威,要循循善诱,可以通过分享具体事例或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意识。
坚定,是说在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时,一定要坚守规则,不能在孩子的无理取闹、撒泼打诨中一步步退让,无底线只会让规则形同虚设。
不强硬,是在温柔、坚定后,孩子还是不愿意遵守规则,那么家长可以适时理解情绪、适时放手一次,因为成年人自控力尚且有限,更何况儿童。
但是若没有遵守规则,孩子必须要自己承担后果,例如放学后玩耍不愿回家,那么错过晚饭就没得吃了;若看电视超时,那么睡前阅读时间就要相应减少。

5、家长必须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处处影响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父母必须作为表率身先士卒。
就像《都挺好》的明玉,就算自己极力否认,但自己的要强确实像极了妈妈。
规则制定之后,家庭成员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是对人性有限度的制约,古灵精怪的孩子可能会想尽办法突破约束,释放天性。家庭成员只要有一个人做不到,那么孩子就有理由不遵守规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不平等契约,孩子可不会傻傻跟你达成一致。
规则意识从小内化为行为习惯,就可以帮助孩子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别只是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听话的孩子会习惯性顺从别人的意见,做事机械,缺乏思考,可能变成讨好型人格,可能会发展成巨婴、妈宝、啃老族,所以不怕孩子不听话”,只需要他懂得遵守规则:生活规则、安全规则、校纪校规、社会公德等。
遵守规则有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家长们要注意在引导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过于严厉,要知道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他一个月如果能遵守规则20天以上,孩子就已经比大多数不懂自控的成年人都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