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个好友交流时,总是围绕着她的幸福感转圈圈。她看上去生活得不错,有很好的工作,老公对她也关爱有加。但她却一直说,自己不快乐。因为,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想要讨好别人,而且,不懂得拒绝别人的请求,明知道自己玩不成的任务,也不会拒绝,常常搞得自己心力交瘁,还换不来别人的尊重与理解。
后来,在她的倾诉中,我了解了她的原生家庭,知道了她为何会这样。而她,经过慢慢地调整之后,对于不属于自己分内的工作和要求,敢大胆说不”了。虽然情况好了许多,但仍旧会时不时陷入尴尬中。
家长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这种性格呢?


一、谦让是美德,但要分场合
许多家长都在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孩子要知书达理,懂得谦让。于是,在别的孩子看中自己孩子玩具时,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很不舍得,也会让孩子分享给别人。有时候,孩子一旦不肯分享,家长就会给孩子定义上不懂事,自私的标签。
其实,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让孩子学会谦让,学会分享,在自己眼中是好品德,在别人眼中,甚至自己孩子眼中,往往变成了软弱的象征。时间长了,孩子会变得懦弱、胆小、没有安全感。
二、家长的无形影响
还有一种家长,是老好人型的。平时对别人简直就是有求必应,即使自己办不到也会为了面子而撑着。
郭冬临演过一个小品,买车票就很形象得诠释了这样性格的父母。
孩子从这种性格的父母身上,学到的全都是迁就和牺牲,没有一点个性与血性。有这样的熏陶,孩子长大之后自然而然会延续这种行为,不懂得拒绝别人,让自己活得十分辛苦,没有自我的空间。

三、教会孩子甄别哪些该帮,哪些不该帮
并不是所有的忙,我们都要帮的,要看情况。
比如玩玩具这种事情。有的孩子,确实家庭困难,买不起玩具。他可怜巴巴地看着你家孩子玩具的时候,你可以暗示孩子帮助他,让孩子懂得去同情别人,体谅别人。
对那些小霸王式的,家里有却还要别人的孩子,要允许孩子拒绝,或者有条件分享。因为,这种是无理要求,孩子若是给予,只会被对方认作是示弱,讨好,以后对方会有更过分的要求。

四、让孩子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分享与谦让,确实是美德。但有时候,孩子确实不想那么做。因为,别人喜欢的,他更喜欢。一旦失去,孩子会变得落落寡欢,情绪低落,没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分享或者谦让,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决定,并且告诉孩子,怎么做自己都会支持他,因为这是他的正当权利。不要害怕别人会生气,或者不开心,对方想要的东西,可以自己通过其他渠道去获取。你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当然,如果对方确实有困难,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说明情况。孩子分享如果能够帮助到别人,他会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跟强迫分享是不一样的效果。
小结:你家孩子,敢说不”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