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8岁孩子被父亲“打屁股”致死……开学了,也请收好棍棒

开学了,又要开始收骨头”了,面对磨磨蹭蹭不思学业的孩子,有些父母会忍不住操起棍棒,还不忘嘀咕一句这是为你好”。可是,棍棒教育的后果,可能永远不可挽回。

北京急救中心知名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曾经分享了自己所见的一则悲剧……

案例来源:《急救,比医生快一步》

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急救意识固然重要,但很多家长也要培养自己的急救意识。不仅是急救方面的知识,还有的家长严重欠缺医学常识,我称这种人为医学知识盲”。


我遇到很多痛心疾首的例子,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下手没轻没重的,把孩子逼上死路。而孩子出了问题,家长由于自己无知,最后酿成了惨祸。

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儿。


有一天夜里三点多,我到了患者家里进门一看,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趴在床上,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身体冰冷。


他父亲呆坐在一旁,完全傻了眼,两只手揪着自己的头发,嘴里一直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这种情况下,我顾不上安慰家长,赶紧一边抢救孩子一边问。


怎么回事啊?”


哎呀!是我把他害死了。”


什么叫你把他害死了,是工作不好,还是惹什么事儿了?”


我打他来着,给打死了。”


打哪儿了?”


就打屁股,没打别处。”


什么时候打的?”


昨天晚上七点多。”


哦,已经八个多小时了。


这是个单亲家庭,由于孩子不听话,父亲恨铁不成钢”,用木板狠狠地教训了孩子。打完孩子后,就让他睡觉去了,半夜起来再看孩子时,已经为时已晚。


我赶紧脱掉孩子的裤子一看,孩子的屁股全都青紫了,两边都有大片的皮下出血,而且都肿胀了,下手太狠了。


明知救不活,我们还是进行了全力抢救,孩子最终没能救过来,他父亲后悔得连连把头撞在墙上,咚咚”作响:


我怎么也没想到,打屁股能打死人。我就是想教训教训这个不争气的孩子。早知道这样,我绝不会打他。”


但天底下没有后悔药卖,这件事说明什么呢?不要打小孩,屁股也不要打!

不少人认为:屁股肉厚,打不坏。

其实,恰恰是因为屁股肌肉丰厚,打屁股打得厉害,造成了肌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的钾离子,还有肌红蛋白。钾离子会造成心脏停搏:肌红蛋白进入血液循环后,流经肾脏的时候,会堵住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这跟地震中长时间被压的伤员在被解救出来后会马上死亡,是一个道理。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懂一些医学知识,发现孩子情况不对劲,赶紧停下,赶快到医院检查一下,让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孩子也许就不会死了。

当然,不体罚孩子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棍棒教育的结果

打屁股致死可能只是最直接可怕的后果,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竹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在平时门诊中,因为家长打骂而产生心理问题来就诊的孩子不在少数。”

长期被棍棒教育管教的孩子会产生以下几方面问题:

1.撒谎。通过撒谎来掩盖事实,让亲子之间的沟通变得艰难;


2.自卑懦弱。表面上装出自己很服从很乖的样子,长此以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3.叛逆。通过和家长的对立反抗来刷存在感,越打越皮”,有些孩子还会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伤;



4.粗暴言行。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可能导致在家被打出门打人的恶性循环;

5.孤僻。有些孩子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没能力不够好,表现出不合群甚至容易被欺负。而有些家长在打骂孩子后又用物质弥补孩子,孩子会因为前一秒被打后一秒却收到礼物而不知所措,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惶恐不安。

6.焦虑紧张。被打骂的孩子生怕自己稍有不妥,就会被拳脚相加,神经紧绷惴惴不安,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

收起棍棒后,如何教?

梅竹副主任医师表示,在孩子出状况时,家长应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换位思考。

如果自己还是个孩子,会想被如何对待?比如,孩子在学校里闯祸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沟通,问清楚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真的是孩子做错了,你可以象征性地惩罚:让孩子面壁思过、取消之前计划好的出游。”



梅竹副主任医师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孩子不能当着学校老师或者亲戚朋友的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不肯听取家长的劝告,固执己见怎么办呢?梅竹副主任医师建议,在不触及法律、不突破道德底线、不威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试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发现孩子的优点

很多父母们的感受是,有时候面对糟心”的孩子,分分钟要爆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认为,父母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家长当情绪烦躁时,可以跟孩子说‘爸爸/妈妈现在心情很不好,能不能先离我远点一点,让妈妈一个人静一静’,等调节好自己情绪再和孩子沟通。我们家长需要能够真正的平等对待孩子。”

此外,沈奕斐认为家长不能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放,找到孩子任何一点优势,并表扬他,让它在孩子这里变成可复制的行为,不断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