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虐待”小动物?孩子并非天生“残忍”,这4大原因父母应反思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朋友小李说到想要领养一只宠物狗或是宠物猫给家里的小宝作伴,说是大宝上学了没人可以陪着大宝玩耍,买一只小宠物既可以给孩子作伴,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以后变得更加温暖、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样也会成为孩子美好的回忆。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会喜欢和小动物相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不和谐的一幕,有些小孩子会虐待动物,例如把小昆虫的翅膀揪掉;用手掐猫、狗的脖子,打断猫、狗的脚;用脚踢打小猫小狗,或是扯它们的毛发等,孩子还一脸天真地做着这些事情,然而在父母看来,都会担心孩子是否有虐待动物或是暴力行为的倾向呢?

其实,孩子天性应该是善良的,为什么会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呢?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父母又能通过什么办法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呢?

一、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

前段时间,有个视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在视频中,小女孩本来正和家人一起给鸽子喂鸟食,忽然有一只鸽子停在大人的手上开心地吃着食物,突然小女孩一把抓住了鸽子的头,抢走了鸽子的食物,就往自己的嘴巴里送......

大家看这个视频的时候总是笑说这个小女孩一定是个贪吃的,连鸽子的食物都要抢,但是这也说明了孩子对于"动物"的认识没有到位,没有认识到动物也是普通的生命体。

最近有关虐待动物的新闻总是铺天盖地,小孩子虐待动物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而且暴力事件的当事人也是逐渐低龄化。

2013年11月发生的宜宾虐狗事件,几个初中生将一只中华田园犬摔成餐费,还把鞭炮塞进狗的嘴巴和耳朵里面炸;

熊孩子觉得好玩就把流浪狗当成靶子,练习扔石头,导致小狗头部出现伤痕;

中学生把小狗当成玩具,多次的抛弃摔下,小狗的凄凉叫声也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

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还是会说"孩子只是不懂事",动物也是活生生的物体,孩子这样不知轻重的虐待已经不是懂事不懂事能解释的了。人们都认为虐待动物和暴力犯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也有更多的研究调查表明,虐待动物和其他暴力行为有着内在的关联,像是虐待儿童、弱势群体等等。

虽然不能说虐待动物就有暴力倾向,但有报告指出:残害儿童生命的罪犯都曾杀害或虐待过动物。有另外的研究报告也阐述了虐待动物与犯罪之间的关联:88%的虐待儿童的家庭之中存在虐待动物的行为,有虐待动物行径的群体实施犯罪的几率要比没有虐待动物群体高出3.5倍。

虐待动物和家庭暴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在家暴家庭成长的孩子,会抑制对宠物的爱,有时甚至也会杀了动物帮助它们"解脱",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下,孩子将来也可能成为家暴的实施者,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虐待动物的行为时,父母不要总是以"不懂事"来简单的带过。孩子在还没有认识到其他个体生命存在的时候,他们总是认为这样子看起来"很好玩",能够说明"自己很强大"。此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制止孩子这种不恰当的行为,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二、背后的四大原因

动物活泼可爱,也是孩子的好玩伴,但是为什么总是有些小孩子总是喜欢虐待小动物,并且还从中获取快乐,这背后的四大原因值得父母思考。

1、孩子对于动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

孩子对于事物总是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出于好奇想要看看动物的反应是怎样的,有些孩子就是对动物的叫声和动作很感兴趣,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会造成动物的痛苦和伤害。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不懂得从其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的。

2、孩子没有认识到动物和玩具的差别。

就像前面说到的小女孩一把抓住鸽子这样无意识的"虐待动物"的行为,其实都是因为孩子还没有办法去区分动物和玩具,也不会意识到动物是和我们一样的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就是把动物当成玩具一样来对待,总是喜欢摸一摸、咬一咬,有时还会仍玩具,对待动物也是如此"不知轻重"。

3、孩子为了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有研究指出,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是孩子内心存在压抑情绪的表现。如果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大父母的关注和关爱,家庭总是充满争吵打闹等不和谐的因素,那么孩子就会出现压抑情绪,容易借助外界事物来宣泄自身的情绪和压抑。

同时,如果孩子从小总是被嫌弃或是责骂、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或是被小朋友欺负,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内心不满压抑,容易出现畸形心理问题,通过暴力形式来宣泄。

4、孩子生活的环境及他人的影响。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都是通过周边环境的行为模仿来回应这个世界,如果周边环境存在虐待动物的人、或是父母虐待动物或是有家庭暴力行为,那么孩子就容易出现虐待动物的倾向。而且现在网络、电影节目中的暴力镜头也容易误导孩子,造成孩子的残忍行为。

三、如何避免和纠正孩子的行为

虽然这个表面看上去只是虐待动物,但对于孩子这样子的行为漠视不理,那么就可能对孩子、家人以及后代产生不良影响,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和纠正孩子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呢?

1、父母要多关爱呵护孩子。

父母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满足孩子爱的需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精神需求,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或是遇到的生活、学习上的难题,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避免孩子积压不满情绪,出现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2、改变教育方式,不要对孩子过于严苛。

父母不能采用严苛粗暴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这样子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也会误导孩子学会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要对孩子温和一点,给孩子多点鼓励和赞许,不要总是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施加太多的压力,这样容易让孩子积压过多的不满情绪,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创造机会让孩子培养爱心。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创造机会让孩子去帮助流浪动物,让孩子学会去关心和保护动物,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在孩子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像是兔子或是金鱼,家长让孩子承担照顾动物的一部分责任,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去关心和保护动物,培养孩子和动物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尽早地形成爱心和同情心。

父母还可以利用童话和故事等生动形式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慢慢地去了解动物这个群体,让孩子明白"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动物也是脆弱的小生命"等,让孩子对动物形成正确的感知。

4、及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总是摔玩具的时候,父母就要适当地引导孩子,不能这样粗暴的对待物品,要学会珍惜。当孩子出现伤害动物的行为的时候,要制止孩子,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可以适当地惩罚孩子,让孩子记住教训。如果下次孩子懂得爱护小动物的时候就要及时地鼓励表扬孩子,这样子孩子慢慢地就会爱护动物了。

孩子的行为习惯总是在生活环境中慢慢地模仿养成的,暴力也是一样。父母和周边的人平时没有注意的言行举止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影响。父母不仅是要教育孩子为人处世之道,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爱护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对生活的充满爱和希望。

我是奶嘴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