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金海
01
相信各位家长对下面这些场景肯定是不陌生的:
当你和孩子说别买校门口的垃圾食品的时候,他可能当天就忍不住偷偷地买来吃;
当你说写作业的时候不要那么多小动作,他肯定是动来动去;
当你说小心一点别摔倒,他可能十有八九还真摔了……
为什么会这样?是孩子故意和我们对着干吗?其实不是!
早在1985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魏格纳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17名孩子在接下来的五分钟时间里可以想任何事情,但是就是不要去想一只白熊!
结果每当他们试着去想别的东西时,他们的思维却会不由自主地回到白熊的身上。越是不想让我们想的一件事儿,我们就越会去想它,教授把这个效应称为讽刺性反弹。
这个讽刺性反弹可以解释现代人很多失败的事例:
比如说睡不着觉的人越想自己不能失眠,却发现自己脑子越清晰;
减肥的人越节食,对食物的渴望就越大,容易吃得更多;
越是努力不想打翻盘子的服务生,越可能把东西撒到了客人的身上;
越是禁止两个人谈恋爱,越发现他们爱的不可分割……
02
压抑人本能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讽刺性反弹的效应,为什么这种压抑想法是行不通的呢?
因为当人告诉大脑不要去想的时候,这种刻意抑制会给人带来压力,人会处于越加紧张、疲劳和烦乱的状态,人的自我控制就更容易失控,同时当人们试图摆脱这种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反而会不断地回到脑海中!
还有真正需要被关注的重要信息也会不断地留在脑海中,比如说:实际上飞机失事发生频率是非常低的,但我们特别容易记得一些空难性的报道,尽管它的发生概率只有一千四百万分之一,比其他交通工具发生危险的可能性要低得多,但是人们总觉得坐飞机比坐汽车要更危险一点。
通过这些事情,我们发现不要企图通过对孩子说你不要这样做!你不能做这样的事儿!”来摆脱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不做某件事。最后他只会想让这件事变得更容易发生。
有很多父母经常唠叨,每天挂在嘴上的都是不要这个,不要那个”。当然这里也特别提醒一下,对一些触犯原则底线的大问题是除外的。
03
我们要怎么办呢?如果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有更好的方法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减肥的实验,我们知道减肥的人越节食,对食物越渴望,越容易吃的多,所以一般节食减肥最后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
加拿大魁北克的拉瓦尔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独特的实验,他们关注的是减肥者应该吃些什么东西,不去关注没有哪些食物是不应该吃、减少摄入卡路里,只是向他们说明哪些食物是有利于身体更健康的,能使人更快乐的。
这个项目的本身就是要求减肥者来思考自己可以做什么,改善状态。比如体育锻炼,而不是思考什么不能做或者哪些东西不能吃。
从本质上说,这个研究项目就是把我不能”变成我可以”,让减肥者把追求健康当做任务,而不是把抑制食欲当做任务!
实验结果发现,2/3的减肥者听从了研究人员的建议,他们的体重日益减少,并且在接下来的16个月里面没有反弹,保持了减肥的成果。相比而言,那些节食减肥的人平均16天体重就会反弹。
另外在参与这项研究后,减肥前者对食物的欲望其实降低了,他们在压力大时或庆功宴等可能爆发暴饮暴食的场景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了。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少一点冷冰冰的禁止反而让人们更加能控制食欲了。我们培养孩子也同样如此!
03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迟到,以前他会对自己说不要迟到,父母也和他强调不要迟到,如果以后我们把这些都改成说要提前五分钟到,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也变得更加有动力了,也没那么容易迟到了。
当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而不是放在没有达成的恐惧中的时候,结果往往更容易达成。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像当我们爬山的时候,我们注意力是放在山顶的目标上,还是放在我们爬的山的陡峭悬崖上,这两个心理状态是不太一样的。前一种带来的是希望,后一种带来是恐惧。
所以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吃垃圾食品,就告诉他吃什么食物更好;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打游戏,我们要多告诉他去做点别的什么;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动来动去,我们就告诉他如何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会更好。
通过这些细节的修正,我相信大家也会变成一个非常有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