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玩具和糖果都不管用 试试“德西效应”3个方法提升孩子学习兴趣

玩具和糖果都不管用 试试德西效应”3个方法提升孩子学习兴趣

文|无记白兔

温馨提示:本文共180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
一、德西效应是怎么回事

三岁的孩子丽丽刚学会背古诗,坚持了有两三天了,丽丽开始主动学习,妈妈看到丽丽认真的样子就像鼓励丽丽,你每天背古诗背下来我就给你一颗糖。

从刚开始主动背,后来演变成了为了吃糖背。

再后来她不想背诗了,还和妈妈谈条件,再给我吃一颗。

再后来呢?吃一颗也不管用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同样和她烦恼的还有安迪。

她的儿子在上小学,最近,她知道儿子要参加英语拼词比赛,并且很想赢得比赛,于是想要激励一下他,就和儿子约定如果过了初赛就给他买最想要的机器人。等儿子过了初赛,她履行承诺。

没想到儿子反而不再学了,问其原因,儿子悠哉地说:决赛的奖品不过只是个奖状,我已经有了机器人了,差不多就得了。”

偶然间,安迪在报刊翻阅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做错了。

这下可好,本来是想激励孩子的,反而变成了帮倒忙。

那个报刊里写的是啥?就是心理学的著名理论德西效应”。

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

二、为什么糖和玩具都不管用?

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学生分成AB两组每个人单独解题。

实验阶段(一):解题完成后AB组学生都没有奖励。

实验阶段(二):解题后按照对的题目A组每答对一题奖励1,B组无奖励。

实验阶段(三):自由活动。研究人员观察对比AB两组学生是继续做题还是休息。

观察发现无奖励组B还在做题,而奖励组A对解题兴趣衰减。

结论是: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用白话说就是,一个人做事时心理很快乐,再给他奖励就会降低他做这件事的兴趣。

实验里,学生们本来就已经找到了解题的快感,如果再用物质激励反而达成反效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两点。

其一,解题快感——内在动机。

其二,金钱奖励——外部诱惑。

那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安迪和丽丽妈的做法。

安迪儿子对英语拼词产生了兴趣。丽丽对古诗越来越有感觉。这是内部动机。

但是这个阶段妈妈们强插一脚,用奖励的方法显然有点画蛇添足了。这是不恰当的外部诱惑。

这就会造成孩子失去内部的动机,而降低学习兴趣。

如果是第一次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奖励的方法可能有效。但是时日一长,就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

三、如何用好德西效应”提高学习兴趣

1、适当的奖励奖品”

奖品是必须的,但是要把握好度。掌握度只需要两点。

1.1奖品不用昂贵,最好是与学习有关的1.2奖品不能给的太勤要有获得上的稀缺感

这样看来,开篇的丽丽妈刚开始不用糖去诱惑,安迪把奖品换成便宜点的文具是不是结果就好一点呢?

兔妈想起小时转学到新小学,每次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就会给一个小纸片。

刚开始纸片上印的是米老鼠,后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老师就印的小红花了。

规则是这样的,集齐10个小红花可以换一个米老鼠。集齐10个米老鼠就可以去办公室找老师换奖品。

每次从老师办公室回来都会收获积极回答问题的奖品。有橡皮、铅笔、尺子、笔记本等等文具还有老师那温柔的鼓励要多多举手回答问题,继续加油哦!”

白色的小纸片上印着红色的小花,还有米老鼠,成了我上学最大的动力。

它们确实让我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成绩。

2、灵活运用德西效应”,戒掉孩子不良习气

有个寓言故事,大意是说,一群孩子总在老人的花园里玩。老人硬赶是赶不走的,他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天给每个在花园里玩的孩子1块钱。刚开始孩子们还挺高兴的,但过几天后,他给每个孩子给5毛钱。这下孩子们不高兴了!给那么少!哼!我们不在你这里玩了。

我们可以通过德西效应的运用改善网瘾、贪吃等坏毛病。

3、减少外部诱惑,提升内在动机

你把这套卷子做完,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

如果你考试进前十,我就奖励你200块钱。”

你这次考试过了,我就给你买英雄皮肤。”

诸如这样的话家长们再也别说了,不仅抹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让他们找不到提升的重点——内在动机。

既然糖和玩具都不管用,那么什么管用?

台湾师范大学博士曾昭旭教授在《活得更优雅》这本书里说道:培养孩子主动自发的心性,从而获得求知的乐趣与成就感,才是教育的正轨啊!”

4岁小孩王恒屹熟背古诗;钢琴家郎朗世界闻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兢兢业业;两弹一勋”的邓稼先先生日夜研究……

这些人也没什么奖励机制,但是依然成为了楷模。

看来只有培养孩子自身的使命感和热爱学习的内部动机,才能到达真正的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啊!

德西效应”你学会了吗?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