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爱打人是这4种原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帮孩子控制暴力行为

昨天,在小区看见这样的一幕。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可是不一会,一个小朋友将另一名小朋友推倒在地。

孩子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将别的小朋友推倒在地,于是立即赶过来让自己的孩子给对方道歉,可是说什么孩子也不愿意,而且被妈妈逼得急了,孩子开始大哭了起来!为此孩子的妈妈无奈的说:不知道怎么了,这孩子现在特别爱打人”。

其实,孩子们之间玩耍,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纠纷,此时,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若父母用了错误的方式一味的逼孩子道歉,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最终变为一个拥有攻击性的人。

今天晴风为大家分享什么是孩子的攻击性”,为什么孩子会从具有攻击性会变为顽固的攻击性”?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暴力的行为?

01什么是孩子的攻击性”?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出现攻击的行为,就会觉得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但其实,这是孩子的幼儿时期的正常反应。

之前,我的儿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开始玩的非常开心,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了,孩子硬将自己的玩具夺了过来,然后生气的说以后再也不和他玩”。

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W.哈特曾对孩子的攻击性做过研究,他发现孩子的攻击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工具性攻击,一种是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常在年龄小的儿童身上出现,表现为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这种攻击行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

但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大,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这种攻击不是为了抢夺物品,而是为了对他人造成伤害,这种攻击被称为敌意性攻击。

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的年幼的时候都会出现工具性攻击,而这种攻击会随着孩子的长大,慢慢消失,但是一旦过了工具攻击的年龄,出现敌意性攻击,就比较严重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在两三岁的时候,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自我意识较强。这一时期,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好玩的玩具与美食都是自己的。因为不懂得分享和合作,所以会出现争抢美食和玩具的事,在争抢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打人,咬人等一些攻击的行为。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获得的经验增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慢慢就会减少,但是有些孩子却会顽固的出现攻击性,这时父母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我们通过了解孩子的攻击性”就能发现,攻击性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减少,但若一但孩子过了3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工具攻击性变为敌意攻击性,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

02孩子顽固的攻击性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有的孩子的攻击性会逐渐减少到没有,但是有的孩子的攻击性却顽固不化,那么导致孩子出现顽固攻击性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01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很多孩子的攻击性顽固不化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或者用体罚来惩罚孩子,就会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引导。

曾经有一个同事,非常的暴力。

有一次在上班的时候,由于和另一位同事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他们争执了起来,越争执越没用,最后他直接冲过去将对方一拳,不仅被他暴力的行为吓到了。

后来听同事们聊天的时候说道,他小时候不堪的经历。

说他小时候,由于调皮,欺负班上的同学,于是老师叫了家长来学校,老师和爸爸说了情况后,爸爸一出老师的办公室,就开始对他拳打脚踢,从二楼一路踢打到校门口,这一幕吓坏了老师,从此老师再也不敢让他请家长了。

而如今的他,因为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让他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小时候的他,父亲用暴力让他听话,让他顺自己的意,如今的他也用同样的方式,让别人顺自己的意。

一个孩子从小的家庭环境能够塑造一个人,若是父母总用暴力来管教孩子,孩子必然也会受影响,从而变为一个暴力的人。

02 嫉妒心理的影响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过一个新闻。

一名女生,在上课的时候,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却答错了,被老师批评后,点了另一位女生来回答,而此时,这名女生回答对了。

于是老师表扬了回答对的女生,并以此来讽刺回答错的女生,这让这名女生心中很是不愉快,后来在课件的时候,她和另外几名女生约好放学的时候教训教训回答对的女生。晚上他们找到了一个她独自经过的地方,于是对她一顿拳打脚踢。

当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很期待受到表扬,可若是在过程中,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了伤害,他们不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会将这种忌妒心理转化为一种敌意的攻击性,于是会出现打人的一些行为,但其实,他们只是因不当的竞争方式,让他们的心理失衡,产生自卑感和嫉妒心理,最终导致敌意攻击的行为出现。

03 不良情绪的影响

记得小时候,有次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心情很不好,回家后也闷闷不乐。妈妈看到我的状态后,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在吃饭的时候说:别掉着一张脸,要掉出去掉”,让我心情差极了。

在出门的时候遇见了弟弟,于是一把将弟弟推开,对弟弟说:走远”。

其实很多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是因为不良情绪的影响,若孩子心情郁闷、烦躁、愤怒,而此时父母又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反而雪上加霜,孩子就想发泄掉这些不良的情绪,从而会出现推人或者踢打等一些攻击行为。

04 不懂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其实是不懂得如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当合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出现敌意的攻击行为。

记得之前在绘本上看过一个小故事。

小丁是一个爱打人的孩子,所以很多小朋友不喜欢他,但其实他不是爱打人,而是不会解决问题。有一次,小丁和小朋友们玩比赛跳绳,可是其中一个小朋友故意撞了一下小丁,让小丁差点摔倒,最后输了。小丁气急了,站稳后,就冲过去打小朋友。

但其实,小丁打人的背后是因为面对小朋友的欺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才会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他以为这样小朋友就不敢再欺负他了。若孩子在出现问题后不知道如何解决,而选择打人后有了效果,孩子就会误以为打人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孩子会频繁用打人来解决问题。

归根结底,孩子爱打人是因为在后天的养育中,父母给了错误的示范或者不当的引导,让孩子以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所以孩子的攻击性才会顽固不化。

03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暴力行为,从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信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打人的情况,头疼不已,想尽各种办法却依然不见效,这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打人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有我们了解了具体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控制暴力行为,从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做:

01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暴力行为

只要我们留心,就能发现这样的场景:

孩子推人,父母就会立即责骂孩子;

孩子打人,父母也会用打人的方式教训孩子;

孩子抢玩具,父母会打孩子的手。

其实,父母想告诉孩子的是,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行为,可是我们却忘记了孩子为什么会打人,也许孩子是受了委屈,也许孩子是被恶意挑衅。

所以,我们想要告诉孩子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就要先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会打心底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要先理解孩子的暴力行为。

之前有次带儿子去玩,由于一个小朋友抢了儿子的玩具,于是儿子一把将他推到在地,抢走了自己的玩具,此时孩子的家长过来,准备要责备我的孩子,我也立即赶了过去,对对方的家长道歉,虽然他最后没有责备孩子,但我却明白孩子推人是不好的行为。

于是我对孩子说:能和妈妈说说,你刚刚为什么要推小朋友吗?”儿子委屈的眼泪掉了下来,对我说:他抢我的玩具”。我听完对儿子说:他抢了你的玩具,你是不是不高兴,所以想把玩具抢回来?”儿子点头。

我又对儿子说:妈妈能理解你把玩具抢回来的想法,因为妈妈对你说过,给你买的玩具就是你的,你可以做主,你想让小朋友玩,就让他们玩,不想管让他们玩的时候,可以不让他们玩。”儿子看着我,开心的笑了。看到儿子轻松的表情,于是继续对儿子说:但是,妈妈要对你说的是,若你不想让小朋友玩,你可以要回来,但是不能推人,因为推人是不好的行为。若你被小朋友推到了,你会不会很难过”儿子点头,后来我带儿子去和小朋友因为推人的事情道歉了。

其实,若是我们不理解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就会排斥我们的引导,这样就无法改变孩子的攻击行为。所以只要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就能接受我们的引导,向正面的方向发展,慢慢减少暴力的行为,从而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02 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不强势打骂训斥

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并不是孩子想真的打人,而是孩子想用这样的方式维护自己,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能面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而对孩子进行强势的打骂训斥。

其实父母打骂训斥的原因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立即改掉,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是那个需要我们爱的孩子,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当孩子因为一些问题出现暴力的行为时,我们对孩子强势的打骂训斥,相当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不会保护自己,只有自己才可以保护自己,一旦孩子出现这样的想法,孩子的暴力行为只会变得频繁,而不会减少。

我们要做的是不强势打骂训斥,而是了解缘由,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孩子表达出共情,并用爱的方式先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询问孩子宝贝,能和妈妈说说你为什么会打人吗?”此时孩子可能不说,我们可以这样说:我想能让你打人,一定是让你很生气或者很委屈是吗?”当孩子说了原因后。

我们要用共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示理解,我们可以说:妈妈理解你的心情,若是我们我也会很生气,”然后可以抚摸孩子的背或者将孩子揽入自己的怀中,然后对孩子说: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会保护你的。”此时孩子就会完全接受父母,这时在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事半功倍。

03 为孩子做好榜样教育

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父母若长期在孩子面前谩骂、争吵、打架或对孩子进行打骂等一些行为,不仅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反而会让孩子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这样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更会让心智不够成熟的孩子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都倾向于阴面看待问题,出现心理偏见和敌意,此时一旦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就会唤起孩子的负性心理和极端暴力的行为。

小的时候,总听妈妈讲二姨夫爱喝酒,一喝酒就变了一个人,对二姨拳打脚踢。

而哥哥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如今的哥哥,和当年的二姨夫没什么两样,一不顺心,就对嫂子拳打脚踢。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父母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冷却自己,不争锋相对,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在孩子面前出现不良的行为。

我们可以选择多看育儿的书籍,最好能够夫妻一起看,两个人都能够意识到父母的感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从而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用正面积极的方式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04 减少孩子接触暴力的场景

我们可以让孩子少看暴力的电视和动画片,为孩子选择一些温情的动画片。

去年的时候,孩子特别爱看《熊出没》其中有一段是光头强被熊大拿了棒子打头,然后光头强晕倒了。

后来儿子也模仿熊大打光头强的模样,拿着擀面杖打妹妹的头,还好被我们发现及时,孩子才没能打到。

所以我们尽量不让孩子看暴力的动画片或者电视,若孩子真的特别想看,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然后边给孩子讲,让孩子明白暴力是不能模仿的。

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给孩子选择看适合的动画片

1~3岁,看温暖的,有爱的动画片

3~6岁,可以看一些少带暴力的动画片,比如《西游记》《哪吒》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却要对孩子讲,暴力是不能模仿的

6~12岁,可以和成人一起看一些电视,但是依然要避免看血腥场面的电视。

05 用游戏法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旦孩子因为不会解决问题而出现敌意攻击,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问题,用游戏法,减缓孩子的暴力行为,慢慢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孩子忌妒他人:

我们可以和孩子发现认识新朋友的游戏,比如我们可以提前说大家都相互不认识,然后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说出右手边人的3个吸引你的点或者让你喜欢的点。这样多次练习后,孩子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得优点,自己也很优秀,从而会减缓孩子的嫉妒心理。

因为孩子出现忌妒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卑,所以这个游戏是帮孩子建立自信的过程。

比如孩子和他人出现了争执:

我们可以和孩子我很理性的游戏,假设爸爸先和妈妈在玩游戏的时候发生了争执,虽然妈妈一直不依不饶,但是爸爸却不说话,当妈妈说完后,爸爸对妈妈说:我们意见不和,各有各的想法,但不代表你是绝对的对,我是绝对的错,所以我觉得我们没必要争执,可以像一个折中的办法”。此时妈妈也欣然接受,然后和爸爸一起想办法。等爸妈租了一两次后,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慢慢锻炼孩子出现争执后的处理方式。

比如孩子的玩具被他人抢走: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玩具被抢走的游戏,比如爸爸和妈妈一起玩,结果妈妈的玩具被爸爸抢走了,此时妈妈没有推搡爸爸,而是对爸爸说:抱歉,我不想让你玩我的玩具,如果你真的想玩,我们可以交换玩具。”爸爸同意了妈妈的建议,和妈妈交换玩具玩。

几次之后可以让孩子扮演那个被抢玩具的孩子,多让孩子演练几次解决的办法,等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孩子就明白了该如何解决了。

所以,孩子出现暴力的行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引导和教育,让孩子从成长必须经历的攻击性,变为顽固不化的长期敌意性攻击。

孩子的成长路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行差踏错半步,否则对孩子的一生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所以,当孩子出现打人的行为后,我们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然后不强势打骂训斥,而是用耐心和爱鼓励孩子,并且为孩子做好榜样,最后用游戏的方式帮孩子巩固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帮助孩子控制暴力行为,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家好,我是晴风,80后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年读完了500多本育儿的书籍,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希望将我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家长。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赞、关注或转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