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看似充满了爱意,实则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控制。家长嘴里的为你好,会让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变得很沉重。有时候,我们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而对孩子各种唠叨,过后还会补充一句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父母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对孩子进行人生的规划,当孩子抗拒时,父母就会拿出: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来控制孩子,让孩子没有理由抗拒。父母以为的自身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父母能做的不是替孩子规划人生,父母要做的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在孩子迷茫时给孩子找到方向;是在孩子伤心时给孩子心灵上的安慰;是在孩子犯错时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语言情感的绑架”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疯狂原始人》中的爸爸印象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掌控着一个家庭,会要求家人每天必须在天黑之前回到山洞里。他说:有在山洞里是最安全的,我为你们好,我比你们的经验丰富,我比你们的力量强大。”没想到世界末日突然降临,山洞被毁,一家人被迫离开家园,爸爸带着他们离开了居住了一辈子”的山洞,一家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直到一位年轻人的出现才让爸爸意识到,躲避不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只有让亲人都强大了才能让他们保护自己。
1、会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东西,当孩子选择某一件玩具或者是衣服时,我们又认为孩子选择的这件东西不适合他自己,所以就会否定孩子,并且给孩子做主。当你赋予孩子选择权的时候,却又否定孩子,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怕孩子出错,替孩子做决定,明面上给孩子了选择的权利,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罢了。时间长了会让孩子不愿意再去选择,会什么事情都听家长的安排,从而会对生活失去兴趣。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你认为你是在为孩子好,实际上时在毁坏孩子的能力。
2、内心很压抑,有沉重的负罪感
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我们省吃俭用的时候看到孩子不上进就会抱怨:妈妈这么省吃俭用,都是因为你,而你却不好好学习”,父母经常这样说会让孩子的内心很焦虑,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当父母感情不和时,经常会听到一方抱怨着对孩子说:我们不离婚都是为孩子好”我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离婚的念头,有很多妈妈选择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忍受着,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孩子心理上会有一种负罪感,孩子的内心也会很压抑,觉得爸爸妈妈不幸福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她的爸爸妈妈在她上初中的时候就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有好几次她听到爸爸妈妈的争吵,她的妈妈就会对她爸爸说:我要不是因为孩子,我早就给你离婚了”。她每天都过得很压抑,而且总是认为爸爸妈妈的感情不和是因为自己,所以她一直带着一种负罪感,可想而知她的成绩一直下滑,高考没有考上大学,就出去工作了。后来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说:她希望那个时候爸爸妈妈赶紧离婚,这样自己会好过一点,也不至于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其实父母所谓的为你好”只是他们自以为的好”,并不一定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感情不好,就算是你伪装的再好孩子还是会感受到的。
3、丧失社交能力,害怕与人交流
有些父母过于强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只要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就会去帮助孩子选择,理由很简单,就是会告诉孩子我们都是为你好”。如果孩子进行反抗,父母就会否定孩子,甚至会打击孩子,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从而会导致不敢与人交流,或者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一旦自己的建议被否定就会备受打击。
父母担心孩子走冤枉路的心情我们应该理解,但是,很多父母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为孩子好。其实,为孩子好就是该放手的时候不强求,该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不否定,帮助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能力。并且父母要尊重孩子。
4、心理上害怕、紧张、焦虑
《不要用爱控制我》的作者埃文斯认为,在控制者的心目中有一个假想的人,当 ta 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塑造这个假人的时候,ta 就能体会到一种安全感;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回避自己真实的感觉,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控制行为往往表现为令人窒息的爱:我要控制你,因为我太在乎你,我不能没有你。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长大成才,但是,有时候我们的表达方法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我们对孩子好不好不取决于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为你好”。真的为你好”是让对方变得更好”。
1,尊重孩子的选择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当孩子选择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如果不满意也不要急着否定,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然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父母不要拿自己的好心和经验说教。
2,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其实,孩子就是在犯错的过程中成长,孩子只有不断的尝试才能学会怎么去解决事情,所以家长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还要多倾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自信。
3,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切身感受到你的爱比你说一百句为你好”有用
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会发现这个孩子性格很开朗,很自信,善于与人交往。陪伴孩子的越多,孩子回馈我们的就越多。当一个孩子经常被打击,经常被吼叫,就会形成两极化的性格,要么就是性格胆小,自卑;要么就是脾气暴躁。
4,爱孩子就要先懂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都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你真的懂孩子吗?答案是:不一定,我们所说的了解,只是代表我们掌握着孩子的一切生活规律,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想要真正的了解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父母放低姿态,多观察,多关心孩子,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内心,而不是把我们的内容强加给孩子,还自以为是为孩子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不要总是我以为”我们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父母要做到与孩子相处时能够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我们都以为给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爱好者,却很难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退出,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是对孩子最大的不信任。没有哪个父母能在孩子身边时刻的为孩子保驾护航,适时地放手就是对孩子对大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