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开学季。周一我送3岁的小儿子去幼儿园上学,作为第一天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家伙的表现还挺不错,没有哭没有闹,开心地和我告别后就开启了他的幼儿园新生活,投入到玩耍中的他忘乎所以。
在我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一位妈妈带孩子到教室来。她放下书包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跟老师说一句:"哎呀,我忘记给他带铅笔了,这可怎么写字呀!"老师立刻就回复她:"孩子还这么小,不写字的。"类似的话我在大儿子的幼儿园班级群也听到过。从小到大班里总有一些家长问这样的问题:老师,什么时候学写字啊;老师,什么时候学拼音等等的。
在他们看来幼儿园就一所学校,孩子要从3岁就开始学习的生涯。当然这还不包括很多家长提前给孩子报的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兴趣班。
有一句话做家长的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无数家长隐形的信仰,追着家长跑,家长就赶着孩子也往前跑。都进了幼儿园了,还天天玩儿不学知识,那自己的孩子就肯定比不过别人家从小就开始学习的孩子,这样一来就落后在了起跑线上,这可怎么行。
01 学大的孩子更聪明?这可不一定20世纪70年代,德国政府资助了一项研究。
他们把孩子放进了纯玩、半学半玩、纯学习三种形式的幼儿园,并且每两周对这些孩子进行一次家访,家访重点和这些孩子在幼儿园所接受到的教育一样。
通过这项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尽管刚开始那些整天上课学习的孩子显得更聪明,但是到了小学三、四年级之后,这个情况就有变化了。这些孩子长到15岁之后,学业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同时,在与人交往和情感特征方面,却表现出了较多的不足。
等这些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这种差距就变得更加明显。到了23岁之后,在幼儿园学大的孩子和其它两组相比,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高、更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也更容易犯罪。
研究结果表明,从长远看来,那些只学习不玩乐的孩子不仅没有更聪明,反而还会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与之相反,那些玩大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态度更加积极,也更有主见,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02 赢在起跑线,却不知道自己的终点线在哪里我们可以找出无数个例子说明赢了起跑线有多么的荣耀和美好前程。但同时,我们也一定找得到无数个例子来证明赢了起跑线而最终悲惨凄楚甚至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实。
著名诗人海子,绝对称得上是赢在起跑线的人。
海子三岁能认3000个字,四岁可以背很多古诗词,五岁上学,成绩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拔尖。十五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十九岁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假如你我家里出一个这样的孩子,是不是我们都会引以为傲甚至有荣耀凡尘的荣光?很可惜,海子二十五岁在山海关下一处铁轨卧轨自杀,死前留下九个令人心寒的字: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的死留给亲人的就是无尽的伤痛,给喜欢他的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这样的悲剧在现在的社会里也会不停上演。
赢了如何?输了如何?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是一旦人的意义不在,输赢就变得毫无意义。
也许不少家长会说,我也不想让孩子一味地学习,但别的孩子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不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吗?
03 人生是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如果把人生比喻成赛跑的话,那么人生应该是马拉松而不是短跑。起跑线焦虑,简直是所有父母的通病。但凡是能赢在起跑线上的,其实都是短跑。赛程短,起跑线的远近对比赛结果影响确实不小。
但人生是一场长跑,在漫长的拉锯战中,起跑线的影响真的微乎其微。那些先出发的孩子,不一定就能一路领先。
近年来,"三年级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和反思:
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个性能力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反而更加亮眼,有开始超过其他孩子的趋势。
据不少老师反映,因为孩子提前学习一年级课程,有的会出现上课不专心、走神的现象,最后对知识一知半解。而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形成,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对学习内容的不熟悉,孩子与他人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最终造成了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结果。优秀的孩子,不仅体现在成绩上,更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我们唯一要准备的,不是让孩子学更多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自理能力。如果孩子在幼儿园会收拾自己的玩具,那么他上了小学后就能自主收拾书本书包。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画画的时候认真仔细,那么他上了小学后就能认真对待作业。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比让他熟记多少个生字来的更重要。
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玩耍的幼年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