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八岁男孩过劳猝死背后,透露出多少家长扭曲的教育价值观?

文|说句情话给你听

导读:俞敏洪说:"教育好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但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认可的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呢?

01八岁男孩劳累过度猝死背后

前不久,刷到一则新闻:一名八岁男孩因多器官衰竭被送进了某医院重症监护室,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孩子也仅清醒了几分钟,而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孩子说的唯一一句话却是:"妈妈我好累,我想睡觉。"说完之后,孩子就陷入了深度昏迷,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医生说:"孩子太累了,他已自己放弃了生的希望,他只想让自己休息休息。"

这是一则悲恸的新闻,八岁应是绚丽多彩的时光,应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却在这花一般的年华中生命戛然而止,而猝死背后的原因却是超负荷的学习安排,是父母所谓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

我有时在想,对于我们的孩子怎样的作为才是成功优秀,是名列前茅的成绩还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兴趣爱好抑或是拥有积极向上乐观善良的人格品行呢?我有些惘然。

02当下社会狂热的学区房背后

上述新闻中家长盲目地学习安排让我想到了当下社会家长的教育狂热与教育恐慌。最明显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逐年疯涨的学区房价格,破旧小的学区房价格一路飙升,再贵再高都会一抢而空,市场极其火热,价格一路坚挺。

前几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由赵薇和佟大为主演。其中有一幕场景之前在我看来觉得甚是夸张,但近几年却发现现实竟也是如此疯狂。在剧里,虎妈赵薇为了女儿茜茜能上第一好的小学,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甚至卖掉了宽敞的现有住房,搬入破旧的学区房,而这学区房的价格竟是9万元一平方米,为此家人由原来舒适安逸的生活一下子就转入了拮据贫苦的生活,家庭矛盾也频频爆发。

但在赵薇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是茜茜能上重点小学的唯一途径。可最后得知入住学区房是要满一年,孩子才可以上该所重点小学,于是赵薇又一次决定让适龄的茜茜推迟一年上学,这情节让我们觉得很夸张,但作为妈妈的我却发现,这样的情节选择在我身边举不胜数。

这背后是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砸锅卖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这其实已是当下的一种普通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选择,我在这无法评判是对还是错。但我始终认为:凡事要有度,多大的本领做多大的事。对于教育无论是成绩还是物质切不可盲目跟风或攀比。

03对于孩子,教育成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考高分,进名校,这是教育的成功吗?我们说,这肯定是一种成功。但却不应该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而应只是成功的标准之一,相较于成绩的追求我更看重品行的教育。

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还历历在目,吴谢宇的母亲教育成功吗?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了学霸光环,进入北大,这无疑是一种成功。但他冷血自私、空有智商却情感荒芜,这是品行教育的失败。很显然,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应远高于成绩教育,如果一个人毫无品行却空有智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吴谢宇杀母案从更深层地角度去探讨原因动机,这应是给当下社会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敲响了警钟。这是一个注重学习成绩、唯看分数,轻视家庭情感的典型家庭代表。按心理学的说法是,吴谢宇属于"情感发育不良"。

一旦你将对方视为你目标的对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标看似多么伟大,你都对那个人造成了伤害。——马丁·布伯(以色列哲学家)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吴谢宇的母亲生前给儿子买的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对儿子要求严格,但她却忽略了儿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渴望,她将自己的意志强行要求儿子去实现她所谓的成功,唯独没有关注过儿子的情绪、情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导致了儿子在情感方面发育不良,甚至可以说是泯灭人性,丧心病狂,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

所以,关于成功,品行远比成绩更为重要。我希望,对于成绩我们努力前行,但对于品行,我们应正确引导。

04尊重孩子,让他们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相反,一开始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

我们的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于是我们开始构想孩子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填满这张白纸,狂热地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追求更高的分数,只希望这张白纸可以绚丽夺目,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内在的精神胚胎。

其实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是特有的天赋,只是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并去努力挖掘,这便是蒙台梭利认为的精神胚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试着去探索孩子的这个精神胚胎并小心呵护,让其茁壮成长。但往往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这个世界,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甚至是压制了这个胚胎发育,这种影响很容易导致孩子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而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她无法感知父母所谓的成功喜悦,她会觉得困惑、迷茫甚至痛苦。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所以,关于成长,我希望我们的父母可以认真地去尊重孩子的内心渴望,我们可以试着去正确引导,让孩子主动地参与自己的人生规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以爱之名义为孩子做好一切人生规划。

05结语

关于教育,我希望我们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在教育的路上,作为父母,我希望我们不要攀比、不要盲目、更不要焦虑。请试着尊重自己的孩子,试着关注孩子的品行,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都比机械式地追求分数名校来得更为重要。

谢谢你可以看完,如果你觉得喜欢,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