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属于年龄依赖性的,并有很强的遗传倾向。
热性惊厥多发生于发热的第一天(12-24小时内)体温骤升期,惊厥后一般不遗留神经系统异常体征。

临床分类
临床分为单纯性(典型)和复杂性两类。
➤ 单纯性热性惊厥是最常见的类型,临床特点表现为:
✔ 发病年龄为生后6个月至6岁;
✔ 惊厥呈全身性阵挛或强直-阵挛样发作;
✔ 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5分钟以内,不超过15分钟;
✔ 发热早期、体温骤升期发作,体温38.5℃以上;
✔ 一次发热病程中惊厥1次;
✔ 发作前后无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 复杂性热性惊厥通常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
✔ 发病年龄为生后6个月以下或6岁以上;
✔ 局灶性或一侧惊厥发作;
✔ 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
✔ 发作时体温在38.5℃(或38℃)以下;
✔ 一次发热病程中惊厥反复多次;
✔ 发作后可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例如一过性麻痹。

诊断要点
➤ 年龄:高峰6个月~3岁(3个月~6岁)
➤ 于发热24小时内、体温骤升时出现的惊厥发作
➤ 发作后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 除外其他惊厥性疾病
➤ 既往热性惊厥史:支持本病诊断

鉴别诊断
➤ 首先应明确其与惊厥伴发热完全不同,即需要排除颅内感染和其他器质性、代谢性疾病。
➤ 应选择进行必须的辅助检查:脑脊液、血液生化、头颅影像学。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惊厥发作、防止意外、预防复发、及时退热、必要的对症治疗、长期随访。
➤ 惊厥发作的紧急处理:
✔ 体位:平卧,头稍向右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给氧。
✔ 观察发作表现和发作后状态,记录发作时间
✔ 不要强行撬开口,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 应用止惊剂:安定(地西泮)静脉推注,每次0.2~0.5 mg/kg,必要时30分钟后可重复;苯巴比妥钠5~8mg/kg,肌内注射,也用于惊厥发作的抢救,防止短期内惊厥复发;其他药物如水合氯醛、劳拉西泮。
➤ 退热:可按常规,包括物理降温及解热镇痛药
➤ 脱水剂(不是常规治疗):惊厥症状严重、发作时间长(>5~10分钟)、发作后神经精神状态差。

热敏感癫痫
约占肌阵挛癫痫30%,占3岁以下癫痫7%,1/4有癫痫家族史。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其主要特征为:
➤ 1岁以内起病,初为发热或热水浴诱发的长时间全身性或一侧性惊厥发作,常被诊断为热性惊厥。
➤ 1~4岁后患儿逐渐出现无热惊厥,以全身性和(或)散发性肌阵挛发作为主。40%有不典型失神,常常表现为失神持续状态中合并有阵发性的肌阵挛发作。46%有简单或复杂部分性发作,植物神经症状比较突出。无躯干强直性发作。
➤ 多数发作难治,经常出现惊厥持续状态。
➤ 发病前发育正常,病后进行性精神运动倒退,特别是语言发育迟缓,60%有共济失调。
➤ 神经影像学无器质性异常发现。
➤ 病初发作间期EEG正常,20%有光敏性反应。1岁后可见全导或多灶性异常放电。
来源:临床合理用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