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训练自闭症孩子强化物还是贿赂,如何正确使用强化物?

强化物,你真的掌握了吗?

对于自闭症孩子,窗口期是如此短暂,孩子今天进步的速度,会影响今后一生的生活质量。

对强化物错误地使用,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短期看会影响教学进度,长期看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在社会上的生存空间。

今天,再让康语线上课程主任郑玲老师为大家讲讲如何有效使用强化物”。

如何有效使用强化物


1、选择恰当的强化物

给予自闭症儿童的强化物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和所期望的物品。

强化物有多种类型,包括消费性强化物(如水果、食物等一次性消费物品)、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视、郊游等)、拥有性强化物(如买书、买衣服、拥有自由的时间等)、社会性强化物(如微笑,拥抱、口头赞美、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

不管是何种强化物,关键是要让儿童知道他们的行为得到了训练者的肯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儿童,选择的强化物要有所不同。

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强化物?相信文章【活学活用】没动机、没兴趣、不配合,如何选择强化物?可以为家长们带来答案。

2、即时强化

在所需要的行为习惯出现后立即给予强化,不要耽搁很长时间。研究表明,即时强化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延时强化。

3、描述具体行为

给予强化物时,最好向自闭症儿童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如你这个星期都能自己穿衣服,所以要奖给你一个玩具”你吃饭能坐在餐桌旁,所以妈妈要表扬你”。这样能使儿童明确今后该怎么做。

4、防止饱厌

饱厌是指自闭症儿童对强化物已经不再需要,强化不再具有效果。

因此,要适当控制强化物的发放数量和使用次数,并时常更换强化物。

如果一下子给儿童很多贴纸,则贴纸的强化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天天奖励儿童玩具,玩具也就不再有吸引力。

5、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强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当目标行为的发生率因强化而提高,收到预期效果时,就应注意逐步脱离强化程序。一方面逐步减少强化物的使用量,另一方面逐步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可见强化物,或者寻找环境中的其他自然强化物。

如何避免把强化物用成贿赂?


在训练中,最大的失败就是把强化物用成了贿赂。

有些家长因为不会使用强化物,把强化物变成了贿赂却没有察觉。

而强化物变成了贿赂之后,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的行为出现问题,不但起不到对训练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反而会阻碍训练。

那如何区分强化物和贿赂呢?我们可以这样定义!

贿赂:

1、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孩子只看到强化物,为了得到强化物去做项目;

2、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孩子停留在强化物上,不能够往前走。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作为强化物,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变化的,一开始以目标出现,到了最后以辅助工具退出。

如果把强化物用成了贿赂,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不变的,孩子始终都把获得强化物当成目标。

我们可以从3个简单的事例进行分析。


用强化物去制止行为算是贿赂吗?

►是

▐ 孩子哭闹,家长使用了强化物才停止了问题行为,并没有学习怎样正确应对问题,以后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他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用问题行为之外的方法去解决。同样的,孩子会记得这个强化物,问题行为会更加严重。所以在这里,强化物就变成了贿赂。


训练前出示强化物吸引孩子兴趣算贿赂吗?

► 需同时满足贿赂两个必需条件才算是贿赂。

▐ 家长在训练前事先出示强化物,符合贿赂的第1点:就是孩子只看到强化物,而且为了强化物去做这个项目。但是第2点:需要看他是不是就停留在强化物上了。如果这个强化物能够起到作用,它是能够带动孩子往前走的。这就是说,家长以一开始的强化物为动力,让孩子开始学习,等到孩子慢慢的地把这个技能学会了,对这个技能的应用,会取代强化物的动力,他就不需要这个附加强化物了,强化物撤销,就不是贿赂,在这里强化物只是一个工具。



讨价还价,不给强化物就不干是贿赂吗?

► 家长需辨明训练项目是不是和孩子的能力相差太远。

▐ 举个例子,妈妈非常想教孩子关心人,所以妈妈就让他每天放学回来,问妈妈3个问题,妈妈想这样训练他一段时间,他以后能够去关心别人。于是她和孩子约好,每天问妈妈4个问题,关心妈妈,妈妈就给他一片海苔片。做了几个月以后,妈妈说:宝宝表现的很好,以后可以每天问我五个问题吗?孩子说:那你得给我两片海苔片。

在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能力和训练项目差太远了,他根本不知道关心他人是怎么回事儿。训练了这几个月,孩子的眼睛全都盯在海苔片。他之所以问妈妈问题,并不是对这些问题有任何兴趣,对妈妈有关心。他的兴趣始终停留在海苔片上,而且几个月下来也没有进步,所以这里的强化物就用成了贿赂了。



综上所述,我们使用强化物的目的,是使用这个强化物作为一个引导,引导孩子慢慢注意到这个技能,掌握并学习这个技能,最后让使用技能本身变成奖励,取代附加强化物的奖励效果,强化物就可以不用了,这个技能就变成他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