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豌豆育儿学堂(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隔壁邻居家的女孩乖巧可爱,可就是有一点,每次奶奶来看她就哇哇哭,不喜欢奶奶动她的玩具,也不许奶奶抱她。孩子对待奶奶的态度和对待姥姥的态度截然相反,姥姥带着出去玩,总是有说有笑的。
为此,奶奶还专门请教了姥姥,想着改变自己去迎合孩子,但都无果。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奶奶和女孩的妈妈一直都相处的不太好,大概孩子心里也有盘算吧。
同是一家人,孩子对家人的态度截然相反,有可能排斥这个喜欢那个,原因何在?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输出的态度时不知所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不好,或者说是没有迎合孩子的哪一项需求。
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也都会有一把情感天秤,一边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妈妈,另一边是其他家人或者外人。如果其他人与妈妈的关系甚好,孩子就会默认为是一种友好”,倘若其他人和妈妈的关系不好,孩子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
孩子社交情感的缺失,原因在于他最亲密的人
前文说,孩子的社交情感有了缺失,对待姥姥和奶奶的态度不一,是源于妈妈。
但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妈妈一手带大的,也许是奶奶,姥姥,爷爷等。谁把孩子带大,这个人就是孩子默认的最亲密的人”。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一个教育机构的课程。关于如何健全学前儿童的挫折承受力。
Lisa老师讲了一段故事,她说在他们的学校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幸运的,因为每天来接孩子的家人都是不一样的,看得出这所学校的孩子家庭环境都很圆满。
然而孩子在面对不同家人来接自己的时候,表现出非常不一样的情绪和状态。
有个女孩叫Lucy,每周大概妈妈会来接2次,爸爸来接一次,剩下的2次会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流来接。
从lucy的不同反应中看得出,奶奶是她最亲密的人,因为她对奶奶的热情高于所有人。
但是lucy并不喜欢爸爸,原因是爸爸会经常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和奶奶吵架,所以lucy每次看到爸爸来接都会冷眼相对。本是爸爸心头的小公主,却一不小心成了小敌人。
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亲密,也许做不到尽可能的平等,比如很多老人溺爱孩子,孩子就会充分依赖和信任,然而站在对立面的父母,却成了孩子心中的坏人。
对孩子而言,最亲密的人意味着他人生的指明灯,立在那里,外围一切与之不相符的人都要被排斥开。
最亲密的人喜欢吃的饭,走路的姿势和节奏,说话的方式等等,都是孩子的楷模”,孩子习惯于这种亲密关系中造就的一切,一旦有人攻击楷模”,那孩子的防御就开启了。
当然,我们可以不选择去对抗他心中的楷模,这样就会相安无事。
我们可以理解为:与楷模”兴趣相投、和平共处的人是孩子更愿意接受的一类人。他们有着和孩子共命运的一种呼吸节奏,让孩子更舒服。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出现了对家人或者外人的强烈抵触情绪时,我们不妨去分析一下,孩子究竟是因为什么,而造成了这种不完整的社交情感,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完整的社交情感。
让孩子拥有完整的社交情感,家长要这样做01.告诉孩子,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和楷模”一样的
乐乐,妈妈这周末加班,你去奶奶家吧”
我不要,奶奶做的饭不好吃”
妈妈回过头抱着稚嫩的儿子说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妈妈这样有精力做动物造型的早餐给你吃”,奶奶是我们的家人,虽然她不能像妈妈那样,但她依然是爱你的。
孩子总会习惯最亲密的楷模”的一些习性,比如做的饭,讲的故事,扎的发型...习惯让孩子总认为这是一种常态,一旦出现其他人的介入,孩子就会大发雷霆。
可我们又不能时时刻刻像检测天气一样看管着我们的孩子,他们总是要去接受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告诉孩子,最亲密的人永远都在,只是去接触更多不一样的东西,也是我们的人生的一部分。
要学会区别最亲密”与亲密”以及普通”关系。
这是让孩子接受最亲密关系外的一切的开端,社交关系中,不可能永远保持在最亲密的关系,只有各种关系的互相渗透,才能够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社交情感。
所以,当孩子拒绝接受外界的社交情感时,先不要去回绝孩子的决定,试着去告诉孩子,这种尝试是我们应该做的,没有什么情感可以单独相随孩子,唯有不同的社交情感,才会让我们的路走起来更加稳妥。
所以,带孩子去尝试体会更多的社交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02.带孩子多去体会其他的社交情感5年前,我遇到过一个全职妈妈,那时她的儿子还不到1岁。
正常来讲,这么小的孩子,惧怕陌生人是正常现象,但是小儿子不是,谁看见了都喜欢去逗一逗,小家伙就是咧着嘴笑呵呵的。
似乎他和所有人都似曾相识,不生疏。如今这个孩子6岁了,上了小学,他比小时候看起来更加开阔,不仅接收着外界的一切友好信号,而且还会主动发出社交信号,看见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一定会上前搭把手,看见下雨天有人没打伞他还会主动把伞给别人。
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小儿子相处起来都是毫不胆怯的,放松自如。
当然,这一切都源于妈妈小时候的散养”,家里亲戚多,今天谁带去玩一天,明天谁家住一晚,妈妈从来不介意。这也养成了小儿子四通八达的社交情感,成熟,果断,热情用在小儿子身上不为过。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我们最先出发的保护欲总是会成为孩子的社交屏障,可一旦打开,让孩子来去自如,去接触更多的社交情感,孩子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快乐和开朗。
孩子的社交情感,往往建立在犹如磐石的最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实的存在,不可撼动,却也是为了让孩子踩着这块磐石跳跃到更多更好的花石上,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情感。那里让孩子的世界更加丰富,让人生更加完整。
我很佩服能够做道散养模式的家长,因为他们做到了在亲密关系中的适当抽离。
03.要适时抽离最亲密”的关系我们总是说,家长是应该为孩子挡风雨的那个人,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孩子一直都希望直面风雨,而我们往往是多此一举。为什么要适当抽离?
假如一个人的社交情感中,最亲密关系占据90%,那么外界社交情感就只有10%的空间可以进来。过于饱和的亲密情感,容易使孩子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过于脆弱。
尽量从最亲密关系中抽离,能够减少孩子的单一情感负荷,而转向社交情感的途中孩子更加用于释放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勇于表达和自我修改的能力。这一切,也都源于外界社交情感所给予孩子更多样性的力量。
假如孩子此刻正在专心处理一段社交情感中,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请不要轻易介入,一旦介入,就会夹杂过多的亲密情感,孩子就无法建立自我的社交情感。我们应该学会建立亲密情感和社交情感之间的界限,亲密情感的必要性,并不是阻碍社交情感的理由。
所以,为孩子留出一些情感空间,也让更多其他的情感色彩进入到孩子的世界,抽离亲密关系,实则就是给孩子的社交情感让路。
人世间各姿的喜怒哀乐,孩子有权利去尽享其中,不想让孩子过于依赖和偏执与亲密关系,作为家长就要明白,告诉孩子两类情感的区别,告诉孩子社交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并不一定等同于亲密关系;
也要尽可能让孩子去接受和体验更多的社交情感,以此,抽离出我们丝网般的亲密关系。你会看到一个自信、热情、充满无限力量的拥有完整社交情感的孩子。
今日互动:你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感”吗?欢迎评论分享。
————————
这里是豌豆育儿学堂,在育儿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咨询我,让我们一起解决解决育儿问题,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关注【豌豆育儿学堂】,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你育儿中的小困惑,为你的育儿道路助力,想获得更多育儿资讯,就在豌豆育儿学堂!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告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