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在后台有位母亲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喜欢一个人,有时候明明不喜欢对方也会勉强自己和对方交朋友。

我们也总是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家长们现在也很热衷与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但是比起培养孩子社交更加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独处。

只有学会独处,孩子才不会盲目选择朋友。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在教孩子独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独处?

独处”常指独自一人的状态”。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下,独处能够为个体提供有节制的情感释放出口以及自我评价与整合个体经验的机会,是一种让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有益的状态。

很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在呼吁家长们把时间留给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也就导致很多家长分配出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形成了明确的家庭分工:一个人工作一个人专职陪孩子,并且参与孩子的每一项活动:做游戏、绘画、学写字、拼积木,时刻陪伴左右,启发引导,从不让孩子独自完成一项活动或任务。

至于让孩子独自一人在家里,或者去小卖部买袋盐,更是不敢想的事情。因为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会发生很多意外。一切可怕的后果让人胆战心惊,因此独处成了孩子的禁地”。

其实不然,假若将这块禁地”有效利用,发挥其巨大的潜能,它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独处

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rhler)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师。玛勒提出了人类心理的分离—个体化过程, 认为人格是在与别人的心理融合中开始并通过逐渐分离、独立的心理过程而完成的。

婴儿阶段

婴儿阶段的孩子自脱离母体之后,便开启了探索世界之旅,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诸多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分离—个体化的体验。

幼儿期

幼儿期的孩子基本具备分离—个体化的能力。与婴儿阶段的孩子明显不同的是,能够在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娱自乐,而不会因为缺少大人的陪伴而过分焦虑不安,哭泣打闹。

青少年期

青少年期的孩子随着个体的不断发育,对未知领域的好奇程度不断增长,能够长时间地离开父母与家庭去探索世界,此时,便产生了爱里克森在心理社会理论中提到的信任感、主动性与独立性。在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构建自我的主观感觉和体验。

中年期

中年期最常发生的主要矛盾是繁衍对停滞”,在这一时期的个体有可能面对以下问题:生理退化、认知能力稳定或下降;职业瓶颈感上升或生活幸福感下降;面临子女分离—个体化”问题、子女成家形成全新的家庭关系问题;人际交往阻碍。

因此,判断一个个体具有独处能力的条件是:童年时期顺利完成分离—个体化,为安心独处打下良好基础;青少年自我认同感上升,能够自信的独处;中年期繁衍感上升,能够自如的独处。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独处的好处

(1)独处可以培养幼儿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无论自己家有多好,孩子不可能依偎在父母怀中过一辈子,孩子总会有进入社会独自面对困难的一天,而现实不会因我们的不适应而改变。

让孩子独处如同设置一个逆境,让孩子接受在独处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孤立感与无助感,从而提高其在独处空间中的适应能力。当孩子独自一个人时,首先会感到孤立无援,会害怕,有的孩子甚至会哭。

但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经过一般害怕后,他会尝试感受这个环境,会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感到寂寞,他会看电视、或者打电话给家里人寻求安慰;肚子饿了,会自己找吃的东西;感到无聊,会找玩具自娱自乐。

从感到孤立无援到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坚强、勇敢,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2)独处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孩子是否真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不是由人们主观评价的,而是孩子自身行为的反应。让孩子独处,能够促进孩子不断学会独立处理独处的时间,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独立战胜困难等。

相反地,如果有大人在身边,也许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都得不到用武之地,无法被激发。孩子在习惯成人时刻陪伴在身边教她做事和学习以后,多会养成依赖性和惰性。

不愿意自己去动脑筋,而是寻求成人心目中的正确答案,等待成人对自己的安排,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她们都会有超出你的想法以外的让你感到惊喜的创意。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3)独处可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主人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们的代理控制和过分保护,代理控制让孩子惯于接受父母替自己做决定,无法产生对自己负责的独立意识,父母的过分保护让孩子缺乏锻炼,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而孩子独处时,环境的一切都可以由孩子自己支配、由孩子做主,他们会在特定的条件下不受任何人的左右,享受主人的权利并履行主人的义务,尽主人的责任。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如何提高孩子独处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太累,害怕孩子做不好事情,宁愿自己做而拒绝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等生活技能是不用培养的,随着日子增长,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提高孩子独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为孩子创造锻炼机会,增加自信心,培养其自理能力。

从孩子个体的发展角度来看,长期以往剥夺孩子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能力也就丧失了。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爱好、性格和能力,通过细致而具体的演示,由易到难的切入,传授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独立自主的生活技能,例如学习自己擦鼻涕、洗手、穿衣服、系鞋带等。从一件件小事中,不断提升孩子对自我的自信程度,逐步培养其健全的自理能力。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2)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其劳动能力。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是需要在家长的不断带领下,循序而茁壮成长的。父母若是能够有目的地,有方向性地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促进其肌肉的健壮与个体发育,增强动作的协调能力,更能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不断提升智力的发展。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3)保留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培养其独立思考,构建世界观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放手让孩子拥有与世界对话的权利,而不是将自己的思想或意识强加于孩子身上,保留孩子对万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切勿因为孩子提出的懵懂问题而加以嘲笑或置之不理,而是要在孩子现有的意识形态领域内不断激励其思维发散,独立自主的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孩子不肯独处盲目社交怎么办?心理学:父母先教孩子独处再谈社交

我是育妈记的作者,2个孩子的妈咪,喜欢读书,乐于分享科学的育儿知识,坚持每日更新,如果你有育儿方面的困惑和烦恼都可以来问我,我很乐意帮助你,衷心祝愿我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个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