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呼奶唤抱”,他们正在通过哭声在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家长正向的反馈可以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相反如果孩子没有在这时得到家长的反馈,轻则缺乏安全感,重则形成精神障碍。
有一部分新手爸妈推崇一种独立育儿理念,在宝宝哭泣不止的时候,绝对不能马上抱起宝宝,即使宝宝哭得天昏地暗、可怜至极,也要等他自己平静下来,大人才可以去抱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快速地训练孩子控制情绪,使孩子从小就独立自主,不会依赖父母,这种看起来好像很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哭声免疫法”。该方法起源于美国,风靡一时,可早已被欧美的父母摒弃了,没想到国内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训练方法的弊端。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1928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心理学关怀》这本书,表达的观点是,孩子可以被当作是机器一样训练、矫正、塑造,养育孩子要摒弃情感因素,以免给孩子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衍生到哭声免疫法”,就是一套训练孩子睡眠的办法,简单来说哭就不抱,不哭才抱”。这个方法看起来见效快,省时省力,然而已经被很多欧美的父母验证了,这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灾难,是错误的、过时的育儿方法。

为什么有人这么迷信哭声免疫法?
1、担心孩子过于粘人,无法独立。
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特别依赖大人的阶段,对妈妈的依赖感尤其强,相信经历过的妈妈都懂,孩子睡觉要奶睡或者抱睡,一眼看不到妈妈就哭得厉害,妈妈做饭要抱着,妈妈上厕所也要跟着,妈妈要出门不带他那更可能哭得撕心裂肺。很多新手妈妈看到有些过来人发牢骚,认为哭声免疫法”能快速训练孩子,让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睡觉,不会粘着大人,这样多独立,当妈的得省多少心啊。一直以来我们都太过盲目的注重形式上的独立了,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心理学家Laurence Steinberg认为,独立不仅仅在于行为脱离父母的限制”,而是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都实现自主。
想让孩子达到这种境界,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建立强大的安全感作支撑,而健康、稳定和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哭声免疫法只注重的形式上的独立,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独立。

2、担心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受挫能力差。
不少虎妈鹰爸”们认为只有苛刻地训练、教导孩子,孩子才能成才,孩子的感受并不是那么重要,只有从小多吃苦,长大后受挫能力才更强,宠爱孩子,只会把孩子养废。在这样的担忧之下,哭声免疫法”就成了这部分人推崇的育儿理念,把孩子当作和成年人一样,必须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懂事、听话,必须能承受和大人一样的挫折,而不必管孩子内心是怎么想的。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上海卢浦大桥17岁男孩跳桥事件,给家长敲醒了警钟,我们平时放在手心里疼爱的孩子,竟然连母亲的几句批评都承受不住,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还是孩子自身受挫能力太差呢?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受挫折能力差,就对孩子进行哭声免疫法”的训练,真的有必要吗?
威廉思迪路德博士和耐德约翰逊老师在《自立的孩子》一书中,告诉我们,想要让孩子具备抗压能力,首先要给他三样武器:•一个能让他们无条件信任和依靠的家长•在经历强压事件后足够久的恢复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控制感”
其中无条件信任和依靠的家长是孩子具备受挫折能力的必备条件,家长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抛开一切形式主义的训练,注重孩子内心世界的塑造,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3、对新兴的教育理念盲目的推崇。
有一部分新手爸妈,因为缺乏经验,盲目地照搬周围圈子推崇的育儿方法,比如看到网上的某些母婴博主推荐的进口辅食或者婴儿用品,也不管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考虑孩子当前阶段到底适不适合用那些产品,就要买买买,看到有人推崇西方的哭声免疫法”,看到别人家孩子被训练地很乖,就认为这种方法可行,不去想这种方法对孩子到底有没有好处,跟风崇拜是很可怕的。其实这和大部分人的从众心理”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验证这一心理,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过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由此可见大部分具有独立思维的成年人都具有从众心理。
为什么中国的家长从众心理特别的严重?主要和社会发展大趋势有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样的高速发展势必会遗漏一些东西,而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工作就成了中国人遗漏的东西,所以在现在大家有了条件以后,最想要补齐的短板就是孩子的心理教育,盲目推崇国外的育儿理念,其实也是因为很多家长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而心中有一些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促使他们不去考虑这个育儿理念是不是符合自己家孩子。

刻意不接收孩子的发出的信号,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对孩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1、孩子会没有安全感。
经过几十年美国家庭的检验,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受伤害小的从小就有睡眠障碍,严重的则是精神分裂。而制造了哭声免疫法”的约翰·华生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因为得不到爱,以至于都无法正常生活,他的大儿子三十岁自杀早逝,小儿子一直流浪居无定所,女儿曾多次自杀,惨剧一直蔓延到第三代身上,他的外孙女酗酒成性,也曾多次自杀。
可见,即便是经历的再严格的训练,能够决定孩子未来的还是他从小获取的安全感。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小的时候因为家里是开超市的,所以妈妈经常把孩子拴在超市后面的一个柱子上,防止他乱跑发生危险,可是妈妈有时候忙起来根本听不到他哭,朋友说,他成年以后虽然对那个时候没有记忆,可是仍然记得那种撕心裂肺哭泣的感觉,和求而不得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在他成年以后也反复的在折磨着他。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 3 岁前,而在三岁之前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孩子啼哭的时候,及时的给孩子反馈。

2、孩子会和父母疏远。
我们都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感情是要经营和培养的,谁对孩子好,孩子就和谁亲。如果父母从小冷酷对待孩子,任凭他孤单地在小床上哭得凄凄惨惨,非要让他在婴儿时期就像大人一样不哭不闹,不抱他也很少亲吻他,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就不会再亲近父母,严重的会丧失情感体验,因为不会哭也就不会笑,感觉不到正常的喜怒哀乐。曾有一对加拿大父母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孩子,结果孩子5岁就被诊断为自闭症,这种后果是父母不愿看到的。

3、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孩子并不总是无故哭闹、耍赖的,有时候单纯是因为身体不舒服,但是因为还不会说话,只能用哭声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一岁以下的宝宝有肠绞痛的问题,每晚定时大哭,大人应该做的是马上把他抱起来,轻拍他的背,按摩一下他的腹部,帮他顺气,减轻他的痛苦,如果长时间置之不理,只能加重孩子的病情,等到孩子呕吐、发烧、便血,再送去医院打针,这是在折磨孩子,要是留下什么后遗症,那真是得不偿失。
根据某三甲医院对新生儿致死原因进行统计,其中67.9%的危险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这需要家长懂得对孩子的哭声进行判断,以及能够经常对孩子的身体进行检查,还有20.4%的孩子如果及时接受医疗手段干预,也可以避免发生重大危险。
可见上帝赋予家长的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权利,同样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谓的哭声免疫法”究竟是家长想要早早的脱掉虱子袄”还是真心的为孩子好,我们真的无法去探究。

正确对待孩子的哭声,我们应该遵循三个步骤。
1、第一时间反馈,给孩子拥抱。
成年人悲伤流泪的时候,也想要有个肩膀可以靠一靠,更何况是孩子呢。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第一时间给出反应,抱着孩子哄一哄,及时地用行动安抚他,不要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在他的身边陪着他,不会抛弃他,让孩子能够感知到自己是被呵护和关爱的,他就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安抚,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父母就可以帮助孩子想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通过父母对自己的关注,获得安全感。

2、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满足。
哭是孩子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在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只能用哭告诉爸爸妈妈:他饿了,他渴了,他困了,他想便便了,他肚子疼了……对于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父母是应该给予满足的,不可能放任不管。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在满足孩子的需求之前,家长先要了解什么是合理的需求。所谓合理的需求指的是符合孩子年龄段的要求,比如买玩具,比如要抱抱。什么是不合理的需求?指的是可能对自身以及他人造成伤害的要求,或者超出年龄阶段正常需求的要求。
所以在安抚好哭闹的孩子之后,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他的问题,合理的需求当然应该满足,这不是溺爱孩子,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需求,如果是不合理的需求,就要跟孩子说明为什么爸爸妈妈不会满足他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呵斥他。

3、接受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尽情宣泄。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说过,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甚至反感,是因为孩子的哭闹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无能为力。为父为母,对待孩子的哭闹,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更有耐心一点,因为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
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更镇定一些,给孩子做示范,先帮助孩子调整情绪,给孩子当一个定海神针,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很难受”,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再告诉孩子你想去那里玩吗?那我们最好是……”,要用行动告诉孩子,可以尽情地发泄情绪,但只有调整好情绪、平复下来,才能解决问题。
总结和分析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大人耐心地对待,拔苗助长,想让孩子一下子变成独立懂事的大人是脱离现实的,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的内心才会更健康、更阳光。每个孩子都自己的特点,盲目地照搬所谓的新式育儿法”,只会坑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不小心就会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