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焦虑型妈妈 TO 淡定型妈妈:这两招你千万别错过

仔细观察,身边的焦虑型妈妈还真不少。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深陷焦虑的漩涡,她女儿11岁,视力不太好,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度数上升了不少,她总担心天天戴眼镜眼睛会不会变形,这样发展下去会不会失明,另外女儿有两年没怎么长个了,她和老公都不矮,为什么女儿偏偏不随他们,以后长不到1米6该怎么办?

女儿的成绩已经不错了,她却还总是盯着相对稍差点的学科死死不放。想让孩子多学习,但是看着她戴着厚厚的眼镜,瘦小的身体又不忍心。就在这矛盾的焦虑感中备受煎熬,有段时间她精神都要抑郁了。

另一位8岁儿子的妈妈,每天晚上都过得鸡飞狗跳的,看到晚上11点了孩子因为拖拉,作业还没有完成,睡眠不足,第二天听课效率差,身体也搞坏了,这样下去恶性循环怎么办呀。一看到他还在磨叽,就忍不住冲孩子大喊大叫,恨不得他立即、马上写完作业,躺下睡觉才能平复自己那颗焦虑的心。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被骂后情绪波动大,事情做得更慢,更难入睡。这才是真正的恶性循环,调整妈妈自己的情绪成了重中之重。

太焦虑了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家的起点相差不大,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甚至文化高低和能否教育出好孩子都没有必然联系。关键是看妈妈有没有积极的学习,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不能总在焦虑中诉苦。

做一个学习型妈妈,才能从焦虑妈妈过度为淡定妈妈。

焦虑型妈妈 OR 淡定型妈妈

说起焦虑型妈妈和淡定型妈妈,热播剧《小欢喜》里就有很好的例子:

乔英子的妈妈、方一凡的妈妈都属于焦虑型妈妈,好在方一凡的爸爸是个无敌淡定男,他人前人后做了很多至关重要的疏通,加上方一凡天性开朗,所以他的性格发展很完善。虽然他学习成绩不好,但依然是个非常受欢迎的暖男。

而乔英子由于是单亲家庭,加上妈妈过于严厉和干涉过度,模糊了边界,把自己的焦虑无形中转化到孩子身上而不自知,以至于让孩子被爱”和保护”的透不过气来。只想逃离妈妈,甚至到了自杀跳海,精神抑郁的程度。

对学习成绩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相反的,季杨杨的妈妈刘静不但温柔,还是一个淡定型妈妈的范本。孩子期中成绩不好她也着急,但她的处理方式是先接受孩子当下的成绩结果,同时不回避问题,对孩子不责备,而是鼓励。她非常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只是告诉孩子,不管喜欢做什么都需要有知识文化做支撑。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后来,季杨杨考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当他选择放弃国内大学直接去慕尼黑留学时,妈妈爸爸毫不犹豫的支持他。

这种淡定型妈妈的教育方式,塑造了孩子的自主意识,季杨杨是个很有主见的孩子。比起那些用力过猛的焦虑型妈妈,真是四两拨千斤,润物细无声。

淡定的妈妈让孩子情绪更稳定

那如何才能缓解焦虑,做一个淡定的妈妈呢?

有一首歌叫《从前慢》,歌词来自诗人木心,现代人听这首歌特别容易有感触。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一片祥和,一片宁静,然而这个世界不一样了,节奏太快,人心太急,一点就着。

支两招:那你呢?”和认知疗法ABC”是摆脱焦虑的法宝

那你呢?

01 那你呢?”

想要自己遇事静下来,第一步思考一个问题那你呢?”

刚吃完饭,一位妈妈提醒儿子擦一下桌子,结果儿子就用衣服袖子哗啦了一下,要知道那衣服是刚买的,还是白色的。妈妈一下子炸了,训了孩子又跑到爸爸那里喊:你管不管你儿子了?结果这爸爸一句话成了妈妈的灭火器:你小时候没有用袖子擦过桌子?

是啊,那你呢?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内心是不是也狂躁不已,也想冲他吼制止他?那你呢?”你发脾气的时候,孩子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曾在孩子的校门口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个女孩的妈妈在大声的斥责着一个男孩子,言辞激烈,动作夸张,那孩子一直在哭,数落了半天仍没能让这位妈妈消气,她的女儿站在旁边无知所措。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两个孩子是同桌,在考英语时老师让小男孩收考卷。他发现小女孩有一道选择题做错了,就告诉了她,但是他没有等女孩去改正就把卷子收走了。就这么大个事儿。孩子妈愤怒的大叫着,你为什么不让女孩改了卷子你再收走,这样影响了她的分数。

试问:你可曾在年少时某一次没有考好,回头看又对你的一生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呢?何况是这1-2分之差的普通考试而已。

认知疗法

02 认知疗法ABC

心理学上有一个缓解焦虑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叫认知疗法”,非常有效。后来维尼老师在他的书《顺应心里,孩子更合作》里进一步拆解,在缓解焦虑,控制情绪方面妈妈们收益很大。

何为认知疗法?

直接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

改变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就能改变情绪和行为。

A:事件

B:认知和看法

C:情绪和行为

举个例子,文章开头那位8岁孩子的妈妈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导致晚睡,休息不好,第二天听课没精神,第二天晚上写作业更慢,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产生焦虑,冲孩子大发雷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妈妈遇到同样的事情却能做到淡定。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区别就在于对事情的看法不同。

事件是同一个事件,焦虑型妈妈和淡定型妈妈对同样的事件持有不同的看法。

焦虑型妈妈的看法是:孩子就是在捣乱、不求上进、故意磨蹭。那情绪和行为自然就是发火。

淡定型妈妈的看法是:孩子的磨蹭是有原因的,是不是题目太难?还没有养成习惯?没有兴趣?还是平时管教方式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等等。抱着找原因的态度看待这个事件,情绪就平复多了。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就好了。

同样的事件A,改变了认知和看法B,情绪和行为C就截然不同了。

往往焦虑型妈妈都是找不到焦虑感该如何安放,于是抓狂。焦虑型妈妈易在片面的认知下放大事件的影响力。

写作业磨蹭的原因

我们看文章开头的那位11岁女孩的妈妈,焦虑女儿的视力,焦虑女儿的身高,焦虑女儿的学习。一个充满焦虑感的妈妈,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传递这种能量。

我们用认知疗法ABC”来拆解一下。

事件A:女儿视力变差了,女儿身高生长缓慢,女儿语文成绩稍差。

焦虑型妈妈的认知和看法B是:这样继续增长下去女儿会不会失明?这样天天戴着眼镜会不会眼镜变形?语文这么重要的科目竟然成绩不够好,这样下去将来高考语文就拉分了。

淡定型妈妈的认知和看法B是: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控制视力进一步下降?女儿是不是有什么不良用眼习惯?除了带眼镜还有其他方式吗?花时间去查询一下。语文稍差一点看看能不能找个老师补一下,自己当初也不是有点偏科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情绪和行为C呢?

焦虑型妈妈就是各种担忧,各种矛盾,拿一个不存在的最坏的远期结果放大当下的事件,情绪自然容易失控。

淡定型妈妈忙着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有功夫对孩子打骂呢?

淡定型妈妈

淡定型妈妈并不是完全不焦虑,而是她们更明白把时间精力花在哪个地方。毕竟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缓解焦虑。而认知疗法可以让妈妈们在第一时间把情绪调整好,只这一步已经迈过了无谓的鸡飞狗跳,穿越了上蹿下跳,直达了宁静。

作者介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1岁男孩的妈妈,每一段亲子关系都如此独特,看似如魔方般错综复杂,只要用心,只要得法,总有一条路能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