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打人,很可能是因为你的管教方式出了问题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笑看世界育儿说。我们专注儿童心理与营养健康领域。

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学着多交朋友,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可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爱打人,那麻烦可就多了。

一言不合就去推、踢别人;看上的玩具直接抢;有时候明明玩得好好的,突然就伸手要去碰”别人一下……每次都批评教育让他道歉,他说好再也不打人了”。下次带他出去玩,老毛病还是改不了。明明知道孩子没有恶意,可他就是改不了怎么办呢?

打人”是孩子的正常表达方式

孩子到了1岁左右,手部运动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他能支配手腕到上臂的力量,做出打”这个动作,就像我们学会了某种技能一样,会开心地不断试验。这是很正常的行为,而不是成年人心目中的暴力”,更不能以此来预测孩子未来的行为。

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因为一个玩具拳脚相向,是很正常的。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凡事都以我”为先,别人抢我”的东西我”自然不肯让对方得到,此时打”就是一种拒绝他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孩子眼里,这只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表示关心,效果反而会更好,因为父母的能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正确引导,不要以暴制暴

小朋友的想法就跟小动物一样,他并不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需要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教会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当孩子打妈妈的脸时,妈妈要平静而严肃地告诉他:这样会打痛妈妈,会让妈妈不开心。”同时,妈妈要握住他的手,让孩子感受到轻轻的抚摸,他才会安静下来。这样的引导,可能需要做很多次,孩子才能真正理解。

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妈妈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喜欢那个东西,那个小朋友也喜欢,不想分享,所以你生气了,但我们不能打人哦。”讲道理要简短明确,但不能批评、指责。记住,千万不要用武力,如果你打了孩子,就是亲身示范了可以打人”,孩子正值模仿能力强的时期,他会模仿你的行为,导致这种行为被强化。

减少孩子打人的方法

避免不良示范

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常常会开心地捏捏或者拍拍他的小脸蛋,有时候还会开玩笑或吓唬他妈妈要打你啦”。家长们觉得是很亲昵的行为,其实是给了孩子不好的示范,让他觉得捏脸、拍脸是一种表达喜爱的行为,但孩子效仿的时候不分轻重,就演变成了大人眼中的打人”。所以家长不妨采用别的方式来表达爱意!

多给宝宝关注

孩子天生就有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果父母太忙,孩子觉得被冷落,就会想办法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给他足够的关注,以免孩子以打人的方式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用好绘本,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萌芽,也开始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当他不高兴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发脾气、打人。家长可以通过读绘本和做游戏,演绎不同的表情,让孩子知道,不高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带他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适当的打闹”,可以让孩子自己解决小朋友之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有时候可以静观其变,可能过一会儿他们就已经和好如初了。最忌讳家长一上来就急着判定谁对谁错,或者不分青红皂白认定大的欺负小的。对于有表达能力的孩子,可以先听听他们的理由,然后引导孩子该怎么做,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用再求助大人了。

温馨提示: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变成恶霸”去主动攻击,也不是让孩子做一只温顺的小羊”默默忍受一切,关键在于教会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既要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又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