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孩子因社会经历不足而走弯路,所以总想用自己是过来人”的身份去教育孩子
我朋友就特别爱给孩子讲道理,还一度很欣慰,因为孩子每次都能好好听着,后来发现孩子越大越然并卵”前些日子还被他女儿批斗”了一番,妈妈你每次讲道理的时候我都觉得好烦,你说的很对,我也没有理由反驳你,但我很反感你,你就像一个律师对着罪犯在讲话,絮絮叨叨像唐僧在念经,有时候我就是想吐吐槽抱怨一下就完事了,你总是摆出过来人的架子给我讲各种道理,真是醉了”
朋友以为孩子叛逆不听劝,不愿与人沟通,是孩子出了问题”从没想过或许是因为她越来越有道理,母女俩之间的隔阂才越来越深,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别说孩子了,即使是成年人的我们,也一样不喜欢听别人给自己灌输一大通道理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讲道理?这跟人的思维惯性有关,我们这代人大部分从小也接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今也不自觉地变成了讲道理爱好者,很多父母可能跟我朋友一样,之所以一遍遍讲道理给孩子听,无非是为了让他长记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都是为了他好,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认为孩子不懂得这些道理,需要更有经验和见解的我们给予指点,然而这一点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投射心理”即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归属到他人身上,然后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种心理作用于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种捆绑和束缚,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
再者就是有些父母的教育引导能力还不够,把教育和道理混为一谈,作为一名家长总是隔岸观火,讲道理,怎么会受孩子欢迎?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只动动嘴皮子说些大道理,就指望孩子一下子变好,怎么可能呢?道理不重要走心才重要,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像有人说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是懂得”和行动”之间是隔着一条鸿沟的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们呢?
我女儿跟我说过总爱讲道理的人一定不温暖”是啊,家是温暖的,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讲理的地方是法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情感,是内心的沟通而非冷冰冰的道理,一个拥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说的了
如果非得讲道理,那你好歹走点心怎么走心呢?这就要求父母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孩子的世界,无论他们说什么,只关注他们当时的语言,感受,需要,请求,真正做到坦诚沟通,倾听是为了去理解,而不是为了回应,学会真正的共情,对很多父母来说,这个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能正确认识它的人只有少数,其实共情不等于讲道理,当孩子有情绪时,虽然你已经感知到他的情绪变化,可心中还是记挂着要去纠正”孩子的行为,不自觉的就会开始说教,讲道理,孩子不听接着就会上脾气
思想家,教育家卢棱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时,大脑是非整合状态,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有效工作了,这时说再多的道理,孩子都很难听进去,更别说心甘情愿的去执行了,学会共情,首先要察觉出孩子产生情绪的导火索,了解他的内心诉求,接纳他正面和负面的情绪
共情有时就会像点穴一样,一旦说中了孩子的感受,原因和愿望,原先一直纠缠的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了,这里并非否定言语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口头教育的适度性和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口头上讲透道理,不如在行动中让孩子明白道理,家长的行动往往比任何道理都更有说服力
很多父母说了不少道理”但孩子就是不听,一身改不掉的坏毛病,主要问题就在于说的太多而做的太少,孩子的成长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榜样的示范,还有来自于他自己亲身的体验,讲道理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行动的支撑,空洞的道理就只是耳边风,吹过也就忘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不是你给他灌输了什么,而是他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做个不讲道理”爸妈用行动征服孩子,他们定能如您所期盼的那样优秀又有出息